近年来,玉树市始终秉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造高原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区绿化工作。实现了从荒滩披绿到公园连片,从道路染翠到全民护绿,这座三江源头的高原小城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书写着高原城市生态宜居的时代答卷。

科学植绿:破解高原绿化“密码”
“高原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 这句高原流传的话语道出了玉树绿化的艰辛。为攻克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的难题,玉树市将科学理念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近十年,在北京对口支援及市财政支持下,玉树市区累计栽植各类苗木约187万株。其中2022年,实施市区补植补栽项目,栽植各类苗木约13万株,并完成步行道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区绿化布局。2023年,开展两河沿线林地及国省道绿化景观提升项目,累计栽植乔灌木10.9万余株、草本2500余平方,有效提升了城市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效果。2024年,实施玉树市区及机场道路沿线园林绿化提升项目,其中对12个现有街道树池、11个主要节点、5个大块绿地等进行了园林绿化提升,在增绿扩绿方面成效显著,城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围绕“在哪儿造”“造什么”,玉树市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纲,坚持道路与绿化同步建设,按照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要求,着力打造绿色走廊。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对结古大道、民主路、琼龙路、龙庆路、机场沿线、共玉高速通天河大桥至玉树市区段、214国道通天河大桥至玉树市区段等路段进行绿化提升工程,形成了以主次干道绿化为骨干,以滨河道路绿化和背景林带绿化为补充的道路绿化网络。

全民护绿:从“要我护绿” 到 “我要护绿”
每年4月,玉树的春天刚冒头,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就会席卷全城。各族干部群众挥锹铲土、扶苗浇水,镐锹碰撞声、说笑声混在一起,“以前是政府组织种树,现在大家主动来,有的还认养了树木,定期来浇水。” 玉树市林草局副局长马巍说,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林草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全面推行——全市划分责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林长+管护员+志愿者”的护绿队伍。
“每天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3个公园和各街道的绿化带,都得仔细瞅着。” 布布周的巡逻路线,是玉树全民护绿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市 8033 名生态管护员之一,他的工具袋里除了夹子、抹布,还装着防火宣传册 ——“不光要清理垃圾,还要提醒市民注意防火、别折树枝。”
科技更成了护绿“好帮手”。在东仲林场,12 个相机监测点位正 24 小时值守,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防火防盗 “无死角”,“以前靠人跑,现在靠‘科技眼’,护绿更精准了。” 马巍说。

绿色福祉: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在琼龙公园,市民们跟着音乐欢快起舞,身后的健身区域里,有人正挥洒着汗水锻炼,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随着城市绿化工作的推进,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也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让大家在享受绿色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巨大红利。

自2015年以来,玉树市累计投资1.3亿元,建设了北京公园、结古朵公园、琼龙公园等3座城市综合性公园,跑道、座椅、景亭等设施一应俱全,市民休闲空间持续拓展。绿色效益也正向经济领域延伸,依托“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玉树市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旅游 “六要素” 提质工程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
站在扎曲河畔远眺,湛蓝的天空下,绿树与藏式民居相映成趣,晨练的市民、巡逻的管护员、嬉戏的孩子,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截至目前,玉树市森林覆盖率17.0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8.7%。玉树市林草局副局长马巍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抓实林草工作,守护好玉树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通讯员投稿
手机版
| 生态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