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新玉树:美丽的产业 扶贫的事业

时间:2020-04-20 11:55 来源:央广网 作者:消息 浏览:次    

  2010年玉树震前,玉树州注册企业只有204家,个体642户。十年来,玉树州新设立企业2903户,个体工商户1208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80户。通过产业带动和脱贫攻坚,玉树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3%以内。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正在成为玉树脱贫致富的助推剂。

  在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的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新一期的农牧民技能培训班正在授课,来自周边县乡的十多位群众正在这里学习裁剪技术。

巴德江才组织贫困妇女技能培训(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玉树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迅速,传统藏服不断吸纳了现代时尚元素,经过改良后的“新藏装”,还获得了当地老百姓和外地游客的青睐。在玉树,藏服生产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技能培训,让当地居民拥有一技之长,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极具高原民族特色的服饰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诺布岭服饰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承办玉树州人社局民生工程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对200余名来自玉树州一市五县的农牧民免费群众进行为期38天的藏族服饰设计、剪裁、缝纫培训。除免费培训技术外,家在其他县的受训人员,公司还包吃包住,表现优秀者优先录用。

服装生产车间内员工正在对服装继续拧熨烫(央广网记者 葛修远 摄)

  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巴德江才告诉记者,“老百姓生活水平要提高,不培训、没有技术是不行的,一些老乡每年就是集中挖虫草,然后大多数时间就在家里坐着,如果虫草价格降低了或者今后没有了,那怎么办?所以,一定要让老乡们掌握一门可以自力更生的手艺。”

  巴德江才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典型的康巴汉子。从小深受父母手工做藏装、腰带、头饰、帽子及各种配饰的影响。巴德江才说,我们的藏服就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文化,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十年前巴德江才从家乡的大山当中走出来,带着家人和亲戚凑的钱在结古镇开了一个小铺面,做藏族服饰零星加工和销售。

  地震后,凭借自己多年从事藏族服饰加工销售的经验和康巴汉子不屈不挠的苦干实干精神,巴德江才成立了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集民族服饰加工、民族用品加工销售为一体,产品不仅行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还远销尼泊尔。

藏族姑娘正在试穿藏服(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如今,公司已经拥有总面积4000多平米的民族服饰加工厂房,职工培训室、生产技术设计室及产品展览室一应俱全,入选了青海民营企业50强。巴德江才说:“企业的今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企业刚成立的时候,当地政府给了很大的帮助,让企业入驻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并减免了3年房租。”

丰富多样的的藏服(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公司成立后,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300多名本地的贫困农牧民群众为员工。这些员工很多在上岗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家庭生活困难。为尽快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巴德江才克服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从内地聘请专业教师免费为他们进行理论讲座和技能操作培训,同时在公司内部以传、帮、带的方法。在人社、扶贫、农牧、残联等多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使绝大多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藏族服怖的加工技能,让这些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的贫困牧民群众变成了民族服装加工能手。

款式新颖靓丽的藏服(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卓玛求吉和丈夫布周以前长期没有固定收入,经过培训上岗后,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骨干员工,夫妻两个人每月可以收入6600多元。卓玛求吉告诉记者:“以前放牧的时候每天要来回奔波,常常要面对风吹日晒雨淋,现在每天按时上下班,一家在附近租房子住,虽然买不了大房子,也买不了好车子,但是现在吃、穿、孩子上学都不愁,生活十分稳定。”

  除了在岗工作外,群众还可以把原料带回家制作服装,做好之后公司再支付手工费回收成品。目前,诺布岭民族服饰公司带动了周边地区1200余户农牧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和进程,其中贫困户群众813户,这些贫困户的年收入达3万余元。吸纳农牧区劳动力430余人,其中贫困妇女350人,残疾人21人,月均收入达3000余元。

  诺布岭民族服饰公司只是十年来玉树产业健康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通过集中攻坚,玉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2019年的52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9年底的3%以内。2019年,玉树州的玉树市、称多县顺利退出深度贫困县序列。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4个贫困县、16个贫困村、2.57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摘帽退出标准。2020年玉树州将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