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玉树市甘达村:造血式扶贫托举起一条腾飞之路

时间:2020-03-18 10:42 来源:三江源报 作者:消息 浏览:次    

  十年前的玉树市甘达村,3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离市区较远的四条大沟、十几条小沟里,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比,更为落后的是人们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守着牛羊过日子的旧思想。

  一场地震,震跨了村民的屋舍,却也震醒了这一方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玉树4.14强烈地震中,处于地震带上的甘达村几乎夷为平地,56人罹难,损失惨重。

  震后20天,甘达村被列入第一批重建项目开始重建。同年11月,甘达村继禅古村之后顺利搬入新居。

  甘达村的恢复重建,选用了集中安置的方式。是在相关部门对新址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秉承安全、宜居、自然、功能配套、适应牧业村基本需要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山就势,重建为小组团式错落有致的美丽村落。

  浴火重生后的甘达村,位于玉树市西郊308省道沿线,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玉树市隆宝镇、哈秀乡的必经之路。

  采访这天,天降瑞雪,牛羊归圈。甘达村似一位披着婚纱的新娘般楚楚动人。

  在四方有名的“甘达村超市”里,来往购物的路人络绎不绝,负责营业的索昂求加两口子不停地忙碌着。货架上分区摆满了食物和各类日用百货。显眼的位置,还陈列着由村民们自己加工制作的藏式服装,制作精良,款式新颖,价格公道。门口的商品橱柜里,还摆放着“恰日恰当”(用来栓牛的用具)和酥油灯灯芯。据扎西科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桑达兰周介绍,这些老百姓平日里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也是由村民自己加工的。

  这个细节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灯芯,这个在藏区司空见惯的小物件,却被慧眼独具的村民们当做了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可别小瞧了这个“难入法眼”的小物什,现在甘达村家家户户都在做,人均月入1500左右不成问题。而且,它的制作成本低,技术含量几乎为零,仅需一两秒钟便能“变”出一个来。且它的加工制作完全不受场地、人力和年龄的限制。只要会动手,男女老少都会做。只要愿意做,茶余饭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挣这份细水长流的“零花钱”。

  而最好的一点是,不管是村民加工出来的服装、牛绳还是灯芯,前脚制作出来,后脚就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完全不用操心“销售”这件事,收购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便是村民们的劳动所得。

  索昂求加说,目前灯芯根本不够卖,还需要村民们加把劲儿,服装销售也不错,待疫情结束后村里的缝纫班也需要立即复工了。

  小小的灯芯映照出大大的愿景,甘达村正在酝酿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致富门路。

  生意红火的甘达村超市一旁,是甘达村的炒面加工作坊、冷库和颗粒饲料销售点,后方是缝纫班、“祥和四瑞欢喜如意园”(以举办喜宴为主)及附带的宾馆,前方是生态度假村,而上述所有的业态均属“甘达村利众综合合作社”。

  在村支部书记群才仁提供的收支明细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019年,合作社超市净收入113余万元;糌粑磨坊净收入约2.1万元;度假村净收入2.86万元;祥和四瑞欢喜如意园净收入10万元……

  细算下来,2019年合作社净收入128万元,年底分红近50万元。按桑达兰周的话说:“只要是能为村民增收的项目,我们什么办法都想过来了”。

  而在支出项里,我看到员工薪资支出20万元,给与扶贫户和病患救助资金13540元,缴纳税款近12.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合作社不仅为甘达村富裕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的岗位,还为地方税收做着贡献。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合作社兼顾着村里的老弱群体,不让一个人因为贫病掉队。

  据扎西科街道办党委书记永措介绍,目前,村子里转移就业人数占全村人口的65%以上,这得益于一位来自北京领导的一番话。

  2018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同志来玉树考察调研时,曾赴甘达村实地查看扶贫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出了问题,告诉街道办和村两委不能只靠分红养“巨婴”,要挖掘村民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每一个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刘主任的一番话给了永措书记当头一棒,之后陷入一番深入的思考。鉴于甘达村就业岗位几乎为零的实际,街道办党支部带领村两委班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才有了后来的度假村、糌粑磨坊、生态马帮和服装加工、灯芯制作等系列转移就业岗位。

  十年来,甘达村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走过了一条风雨兼程的成长之路。

  回首十年间走过的路,真是感慨万千。

  2010年5月,加多宝基金会为甘达村捐资48万元,同时捐赠5辆大货车、2辆货运车和1台装载机。村两委以此为契机,成立“甘达利众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由村民民主选举懂经营、会管理、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合作社领导班子,同时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对合作社进行监督管理。  

  在此基础上,借着灾后重建的东风,合作社顺势组建成立“甘达村运输队”,合作社从有驾照的村民中选择技术好、经验丰富者作为运输队驾驶员。

  2011年4月,运输队正式投入运营,收入可观。

  自打运输队有进账以来,合作社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对于合作社的财务实行严格的记账制度,所有账本对村民和外界公开。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十年后的今天。

  2013年,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完成,合作社面临着运输市场大幅萎缩和运输车辆老化的挑战,为改变单一的收入结构,合作社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开始向日用小商品批发和零售过渡。

  没有经营场地,合作社就将村里的畜棚进行改造加以使用。也因此,这个后来引领村集体经济走稳走实的雏形被称为“羊圈商店”。

  真正带领甘达村走上“腾飞”之路的,是同年撤县建市后新成立的扎西科街道办党政领导班子一干人。

  他们从抓基层党建入手,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靶向施策,瞄准产业扶贫精准发力,为脱贫攻坚注入产业活水,大刀阔斧地创建出一条党建引路、产业铺路、能人带路的“甘达模式”。

  首先,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从75户贫困户中选出44户、131位贫困群众,采取合作入股的方式,以人均6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基,以争取其他资金为辅,充分利用甘达村处于308省道沿线的区位优势,实施“商品销售”产业扶贫项目,选定了“产业扶贫”的精准路子。随后,在多方征求意见,充分评估效益的基础上,迅速成立了一所集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大型商品百货超市,并于2016年扩建至9000平方米。

  该超市自2016年开业当年盈利30余万元,2017年为群众分红60万元,2018年为群众分红65万元。

  其次,延伸产业链条,集产、供、销、婚庆喜宴、风情度假、冷冻储藏等经营项目于一体。在加大转移就业、增收创收渠道的同时,他们将“生态保护”融入到产业链条,新组建的“生态马帮”就是这个思路的生动体现。

  “生态马帮”是甘达村度假村开发出的一个文化旅游项目,即让游客骑马游历,感受纯粹的藏家文化、体验地道的牧民生活。但其落脚点放在对大自然的敬畏上,告诉游客每一朵野花值得去欣赏,每一条河流值得去驻足,每一片蓝天值得去仰望,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干净的山,纯净的水,纯洁的心。”

  甘达村处在扎曲河的源头所在地,域内共有四条支流和210多个泉眼。曾经分散生活在每条支流和泉眼附近的村民们,熟悉每个泉眼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清楚这种变化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将会发生的切肤联系。他们掌握着几千年来草原生态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是保护生态最直接的受益人,也是破坏生态最直接的受害者,更是生态保护取之不竭的人力和文化资源。因此,扎西科街道办充分发挥村民们的聪明才智,将213个泉眼分派给213位村民,加大泉眼保护力度,随时观测水位、水质的细微变化。

  支部书记群才仁说,在村民们的细心呵护下,受地震影响干枯的几个泉眼重新溢满了清泉水,一想到这个他就觉得对得起子孙后代。

  不仅如此,街道办带领村民加大对扎曲河河流的治理,清理河床整整清理了三年。终于,河水清澈见底。他们也觉得对得起下游人民。

  如今,时代过着游牧生活的村民们享受着优质的城镇化生活方式,村小学就在家门口,医疗资源伸手可及,村民们想致富、要致富的思想观念也赶在了时代的潮头。

  甘达村,这个曾经被全国人民所瞩目和关照的地方,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精彩,正行走在一条充满无限活力的造血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我想,那些曾经重建过甘达村的建设者们,那些曾为玉树慷慨解囊的捐助者们,看到今天甘达的可爱模样,也会欣喜不已的吧!

  致敬,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奋斗的人们!致敬,这十年!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