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牢记殷殷嘱托守护“中华水塔”

时间:2021-04-16 12:0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浏览:次    

  三江源18个核心保护区中,有10个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巍巍的苍莽雪山间,保护区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占玉树州总面积的41%,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玉树生态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保护好三江源生态就是玉树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潜力,玉树生态不仅承载着地理坐标上的“海拔高度”,更承载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

  一直以来,玉树州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嘱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完善顶层设计,

  搭建生态保护四梁八柱

  16年前,牧民昂文格来还居住在平均海拔4175米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的草原上。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土地沙漠化程度加深……

  2000年,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国家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后,2004年,政府开始动员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人们退牧还草,生态移民。

  昂文格来成为最早一批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的人。翌年,他和镇上158户牧民,搬迁到在格尔木市为他们新建的昆仑民族文化村。

  16年一晃而过。这里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文化广场,日子越过越顺心,老家的草场如今成为野驴、马鹿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十三五”以来,玉树州把生态立州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扎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紧落实省委省政府“五个示范省建设”责任目标,积极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新型绿色绩效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努力为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多加说:“五年来,玉树州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建设养畜、鼠虫害防治、黑土滩综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等16个项目,累计投入28.7亿元,实施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完成草原禁牧387万公顷,减畜209.03万只羊单位,灭鼠5297.26万亩(约合353.15万公顷),黑土滩治理69.34万亩(约合4.62万公顷),生态移民6535户33012人,封山育林0.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考核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42.25万玉树儿女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更是每一个人肩负的家国重任。

  呵护绿色江源,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曾几何时,一提到玉树想到的是荒凉、高寒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而如今,广袤的玉树大地上天鹅蹁跹、雪豹漫步、水獭捕食、白唇鹿出没……草原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向远方,潺潺的流水、冰川、湖泊、草甸、森林、鲜花……高原胜景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离不开成千上万守护在一线的生态管护员。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的曲麻莱县曲麻河流域,不时能见到一群佩戴红袖标的生态管护员。在他们中间,有一位肩背照相机、怀揣巡护日志的年轻管护员,他叫卓玛加,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的牧民。

  过去,卓玛加拿着羊鞭放牧。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他和村里人的草场都纳入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区内,他和许多牧民戴上生态管护员袖标,用牧人最温暖的爱心,守护着这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三江源生态资源安全、野生动物保护默默地奉献着。

  卓玛加说:“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比放牧要辛苦得多。每天我都要骑三四十公里的摩托车去巡护,遇到野牦牛产仔的时候,最远的巡护里程超过50公里。但是巡护岩羊、藏羚羊、藏野驴时,这些动物都在地形复杂险峻的地方出没,摩托车进不去,我就只能骑着牦牛,一天走20多公里。更加难走的悬崖、沼泽等地只能徒步,有时一天要走上十几公里。完不成巡护任务,晚上只能独自在野外搭个简易帐篷露宿。”

  几年过去,雪域旷野间巡山守护的人,不仅仅是卓玛加,更多人参与到了守护“中华水塔”的行列。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以后,吸纳了一大批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他们在国家公园开展的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像卓玛加这样的当地人已经从草原的使用者转变为草原的管护者,他们是国家公园的建设者。

  不仅如此,挂牌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集中管辖三江源地区涉及生态保护审判、民事诉讼案件,涵盖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引发的案件以及各类生态资源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依法审理三江源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为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证。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玉树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族群众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的实际行动,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绚丽华章。

  如今,三江源草地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持续增加,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出没在三江源深山莽林间……

  践行生态保护理念,

  推动产业转型牧民增收

  对玉树而言,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是最佳路径。

  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在产业发展方面,玉树州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以生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把玉树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瞄准做强生态畜牧业、做实文化旅游业、做活商贸流通业,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玉树人民来说,牦牛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坐落在巴颜喀拉山脚下的称多县巴颜喀拉牦牛乳业有限公司,践行生态理念,推动产业转型,让一头牦牛体现三头牦牛的价值,在保护好草场的前提下,也富了牧民的口袋。

  来到3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从牧民家里收购来的数十吨牦牛奶“沉睡”在一排排发酵罐中。几周之后,它们将穿上考究的“外衣”,坐上飞机,来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超市的货架上。

  “以前,很多牧民都不出售牦牛奶,就直接将牦牛出栏,只有一次收益。”巴颜喀拉牦牛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加久说,牧民出售一头牦牛的牛奶,每年就能增收3000元,过几年再出售成年牦牛又是一笔收入,目前,2000多户牧民与公司合作,过上了好生活。

  ……

  如今,放眼三江源大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记者感言

  江源之“重”

  初春,行走在广袤的玉树大地,远处的雪山连绵不断,近处潺潺的流水,已经将春天的信息传递到这片高天厚土上。

  玉树藏族自治州国土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而三江源18个核心保护区中10个在玉树,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的大面积高寒生态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三江源特殊的生态地位,也将华夏儿女的一份重托压在了每一个青海儿女的肩膀上。

  为此,玉树藏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持以“绿色感恩、生态报国”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而这也成为了玉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鲜明立场,更是玉树州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对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深入玉树各地采访,这种“共识”和“承诺”在一线实地采访中得到印证:当地干部群众是“中华水塔”最好的守护者。山林间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甚至每一只鸟,都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回眸历程,承载着“中华水塔”重任的玉树儿女,对生态保护不敢一丝懈怠。

  在国家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部署下,玉树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局面。

  行进在玉树山水之间,聆听着玉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的优美旋律,感知着新玉树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让我们更加坚信:玉树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生态环境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