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1年,新玉树迎来发展春天

时间:2021-04-15 10:47 来源:新华社 作者:消息 浏览:次    

  清晨,洁白的云朵缭绕在山间。蔚蓝的天幕下,一片黄色屋顶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在阳光照耀下十分靓丽。

  玉树市甘达村四社村民土旦久美正在自家的畜棚外拉网围栏。屋内,炉子上煮着酥油奶茶,窗台上几盆鲜花开得艳丽;院子里,女主人扎西卓尕打开水龙头,准备冲洗停在院里的小汽车。

玉树草原美景。(2020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11年前的4月14日,这个距离玉树市约16公里的村庄在7.1级强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震后集中安置,甘达村家家户户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还有1亩地的院子。

  甘达村驻村干部、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最初的综合超市逐步拓展到服饰首饰制作、糌粑加工、牧家乐等多个项目,固定资产达950万元。2020年村里合作社给村民分红总金额达61.5万元。

  2017年,甘达村77户贫困户彻底摘帽。

这是位于玉树州曲麻莱县境内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古宗列保护分区纪念碑。(2020年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站在玉树市城区影像图前,玉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土丁青梅十分感慨:“地震前,玉树只有三条主干道,街道也是坑坑洼洼。一起风,到处是土和灰。”

  三年重建,按照“北京模式”“首善标准”打造,玉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了20年。玉树巩固、优化、提升灾后重建成果,运营好、维护好、管理好重建项目,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和弱项,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图为位于玉树市中心的玉树州图书馆和玉树歌舞团。(2021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震后11年,北京援建仍在继续。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委员、玉树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晨说,自2010年对口支援青海玉树以来,北京市先后派出了四批、186名援青干部人才投身玉树各项事业,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玉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经过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玉树已经培养起一批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主管,城市运营管理基本实现本土化,并逐步走向智能化、规范化。

这是位于玉树市扎曲河畔林立的商铺。(2021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玉树市民也适应了城市新生活。入夜,城市霓虹闪烁,外卖小哥在城市穿梭,市民骑着共享单车感受着方便与快捷。

  2018年,玉树启动“创城”行动,州市联动、合力共建、全民参与。经过三年创建,玉树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从废墟上重生的高原新城,成为中国涉藏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也是海拔最高的全国文明城市。

图为位于玉树市中心的格萨尔王广场。(2021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玉树州发改委副主任尕松旦周介绍,“十三五”期间,玉树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7亿元,先后实现现行标准下6个深度贫困市县摘帽、104个深度贫困村退出、12.9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3%以内,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目前的9260元以上。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玉树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4月14日当天,玉树举行植树活动。图为当地学生在距离玉树市区约7公里的山坡植树。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今年4月14日,在距离玉树市区约7公里的巴塘河水源地附近,玉树州近6000名民众种下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等树种。

  玉树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宁样说:“从2014年开始,每年4月14日成为玉树人的植树节。我们在绿化城市的同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思。”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生态管护员骑马进行巡护。(2020年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玉树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何勃说,玉树要切实扛起守护好江河源头的责任,举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实施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守护好三江源的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

  历经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新玉树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芳华时代。

  三江源头,云杉吐翠,迎来又一个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