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不断继续把科学绿化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全过程,立足生态空间、生态治理,持续全力兴绿,全面拓绿,全民护绿,着力推进绿化进程,并取得显著成效,草原植被盖度达68.7%、森林覆盖率达17.03%,绿化覆盖率达到23.06%。
坚持以“两种动能”全力兴绿。项目驱动,大力提升“兴绿”质量效益。积极统筹人力物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和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开展绿化工程项目建设,全市以退耕还林、园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发展,人工造林面积逐步扩大,造绿化质量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工程造林为主体、义务植树共同促进的的新格局。近三年来,累计投资资金约640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400亩,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56100亩栽植各类苗木近160余万株。实施1项村庄绿化项目,共栽植各类苗木6120株。完成重度退化草原治理4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万亩,草原改良20万亩、围栏封育50万米、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9.8万元,涉及退耕户3091户。规划带动,全面提高“兴绿”科学水平。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的政策方针,对全部造林地块进行多次审核,仔细比对“国土三调”数据,积极开展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并积极开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工作,做好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调查评估成果审查技术规定和技术方案,以全市国土三调成果数据为基础,多次根据各级审核反馈指导意见,筛选出了符合适宜造林绿化的空间图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应性等因素,合理确定了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科学划定、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处理好了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坚持以解决“两个问题”全面拓绿。合理安排绿化用地,解决“在哪儿造”。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围绕荒滩荒地、城镇乡村、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河湖库区等区域,通盘谋划,合理布局,以绿化空间分布格局及规模为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未来空间结构和布局调整方向,用足用活现有造林政策,确保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坚持道路与绿化同步建设,按照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要求,着力打造绿色走廊。投资2689.18万元,先后对结古大道、民主路、琼龙路、龙庆路、机场沿线、共玉高速通天河大桥至玉树市区段、214国道通天河大桥至玉树市区段等路段进行绿化提升工程,形成了以主次干道绿化为骨干,以滨河道路绿化和背景林带绿化为补充的道路绿化网络。近三年,人工造林面积2400余亩,共栽植各种苗木35余万株。科学选择绿化树种,明确“造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力,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推广抗疫性强、养护成本低的树种,大规模营造生态景观带,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廊道生态安全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绿道网、景观带。每年在地震纪念日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发动全市领导干部、学生、武警官兵、僧侣等9200余人次,栽植各类苗木5万余株。
坚持以落实“两种规范”全民护绿。加强绿化设计施工管理,规范“怎么造”。玉树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强化对绿化作业设计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严格绿化施工管理。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政策服务,下派技术干部深入一线,划片包干、跟班作业、蹲点指导,严把树种选择、整地、面目、栽种、管护、验收等“六道”关口,确保树苗、花苗健康;森林病虫害防治由单一的药物防治逐步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转变,投资近43万元,对全市林地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控。全面推行林草长制,规范“怎么管”。压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制度,安排养护工人定期对苗木进行修剪、翻土、拔草、浇水等日常管护工作,不断加强绿化场地常规养护管理,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及时除病、除害、除虫、确保苗木成活率。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全面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坚持依法治林,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区秩序稳定。探索实施生态管护员一员多岗制,厘清生态管护员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考核措施。常态化开展全民环境卫生整治日活动,不断引导群众自觉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投资387.55万元,在东仲林场新增相机监测点位12个,建成防火、防盗为一体的智能化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