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三色玉树”相契合的高质量发展途径

时间:2022-12-22 17:47 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消息 浏览:次    
  玉树市坚持守住生态底线不放松,努力把地域板变成经济发展的“长板”,把地区特色变成经济发展的“潜力板”,依托当地绿色生态资源、红色革命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三色玉树”相契合的高质量发展途径。

  弘扬红色基因,努力为乡村振兴育人铸魂。一方面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开展“苦干一百天,全力促振兴”活动,深入全市62个村详细了解村“两委”班子运行、村集体经济发展、驻村干部管理监督等工作情况,全面把脉问诊、摸清工作家底。全市62个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益突破43万元大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投入资金72.3万元稳步实施相古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打造工程,投入98.5万元对禅古村党性教育基地同步进行提升打造,切实建强全市基层党组织阵地体系。围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推动责任落实、措施落地。累计开展专项监督8轮次,反馈问题77条,移交问题线索2条。另一方面发挥党性教育基地育人作用。持续发挥好隆宝江南县红色教育基地、禅古村感恩教育基地作用,不断升华和拓展学习教育功能,组织引导全市广大党员进行现场观摩、重温入党誓词、接受思想洗礼,切实打造玉树本土党性教育“红色品牌”。充分发挥四大网络党性教育基地作用,借助线上观摩直观化、便捷化、双语化的优势,引导全市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进行自主化、常态化学习,进一步提升工作本领和履职能力。

  坚持绿色理念,全力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一方面农业基础更加牢固。玉树市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统筹谋划、科学指导,协调推进农牧业耕种、秋收工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青稞农作物新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新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投入450.5万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项目3.5万亩,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2年全市播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81400亩。牢守耕地面积红线,粮食生产的底线,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顺利完成916亩耕地“非粮化”整治和撂荒地复垦工作,为粮食丰收、农业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测算,2022年全市完成粮食产量4471.76吨左右,油菜产量达到77.85吨左右,蔬菜产量达3915.9吨左右。另一方面畜牧业建设持续推进。研究制定玉树市《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实施方案》和《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方案》,同步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联农带农情况,全市共储备2021-2025年畜牧业产业项目13项。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1个,培育龙头企业2家、家庭牧场2个。稳步实施1个牦牛产业集群项目、1个饲草产业体系建设、1个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玉树牦牛、玉树黑青稞、玉树扎什加羊”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青海首批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产品,成功申报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项目,着力突破“养畜不出栏”和“禁宰惜售”的思想瓶颈,持续加强牲畜出栏教育和引导工作。截至目前,玉树市牲畜存栏35.5万头(只),其中牦牛存栏35万头,藏羊存栏0.5万只。牦牛出栏7.35万头,出栏率为20.5%;藏羊出栏1100只,出栏率为22%。全市各类牲畜总出栏率为20.5%,商品率18.3%。相较去年同期,各类牲畜存栏同比增长持平,出栏率同比提高2%,商品率同比增长1.6%。落实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57亿元,发放生态管护资金7004.18万元。

  挖掘金色底蕴,推动民族特色发展之路。一方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江源会客厅”,稳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整体环境,全面启动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实施新寨特色小镇二期工程。积极推进唐蕃古道街区和康巴风情街区打造,重点推出安冲环线、相古景区、结古十景等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国际、知名、目的地”目标,引入专业团队,着力开发全州首个全景式景区导视系统,为全域旅游增添科技动力。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5.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89亿元。另一方面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依托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完成41项长江、黄河流域非遗项目调查工作。截止2022年底,玉树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设立了玉树市新寨嘉那嘛呢石刻传习基地,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记录,玉树卓舞、仲达伊舞等项目陆续进入数字化档案记录工作。玉树武士舞(锅哇)入选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源库。同时,在中小学校组建玉树民歌、玉树卓舞、玉树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队,开设“唐卡”“藏文书法”“藏医药”等非遗项目兴趣班,不断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契合点,组织乡村工匠培育暨青绣培训20人次,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群众致富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