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青海大地

时间:2021-06-30 10:2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薛军 浏览:次    

  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高原,看企业、访社区、进农村、考察自然保护区,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看望青海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审议,每一次考察,都是深切的厚爱和巨大的鼓舞。

  把殷殷嘱托化为奋进动力,把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青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于青海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必须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6月24日,一场声势浩大的青海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全省各市州同步开启,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涵盖清洁能源、综合交通、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吹响了今夏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入实施,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不断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有力打响……一系列务实举措,奏响着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放眼高原产业发展,农牧业经济效益正在不断地发展提升,优势特色工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新兴第三产业更是发展迅速。长期形成的资源型、原材料型、重化工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优化,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等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不断培育壮大,推动着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稳步向前。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指示最多、要求最严、最具体的就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最牵挂的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青海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责任。青海必须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努力打造“七个新高地”。

  6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一行深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调研督导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调要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推动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见成效。

  这是省委省政府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青海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持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推进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和前期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

  规划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开启大规模国土绿化新征程;实施保护“中华水塔”行动,谋划地球“第三极”保护工作;统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河湖长制,积极推行林长制、草长制……青海担起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凸显。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要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统筹解决好,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青海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各族群众对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持续推动一批民生实事工程落地见效,办成了一批社会各界热切期盼、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实事好事。

  在脱贫攻坚战中,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稳就业中,做好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全面抓好抓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健康事业发展中,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努力织就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网;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逐步提高医保和养老金标准,稳步推进参保扩面工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全省各地持续加大民生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

  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的省情决定了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团结的民族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积极建设、积极促进;团结的民族关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巩固、不断发展。

  玛多发生7.4级地震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兄弟姐妹献爱心、伸援手,打通交通线,千里驰援,民族团结、奋进感恩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特殊省情、担当特殊使命,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颁布实施《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省部共建、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专项奖补等五项机制,实现全省8个市(州)、近2/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抓住“发展”这个核心,不断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民生领域投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展好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后,省委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安排。

  连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地各部门坚持以深学促实干,积极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变“问题清单”为“履责清单”,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上门”,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切实把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动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青海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每一件办实事项目落实落细,真正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

  扬帆远航正当时,砥砺奋进启新篇。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持领导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定会奋力谱写出新时代青海更加出彩的绚丽篇。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