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玉树抗震救灾实践,处处凝聚和折射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人民军队钢铁长城的伟大力量,铸就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大爱同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作出救灾部署,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医疗卫生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救援队伍和力量向玉树集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玉树就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焦点。
在灾难降临的危急关头,在抗震救灾的关键节点,我们听到了党中央的明确号令: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决不让一个群众挨饿、受冻、没有干净水喝;
——只要我们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州6县和州直机关40多个部门的党员干部克服余震危险,走村入户,查看统计灾情,组织自救,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时间。很多干部亲人遇难、房屋被毁,但是,他们顾不上悲痛,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去!”
各部门、各地区的共产党员踊跃报名驰援灾区,奔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将一笔笔捐款、一批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向青海,来自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爱心人士积极组织捐款,体现了灾难面前大爱无疆的精神。
坚韧不拔
在开展大规模搜救的同时,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工作也同步推进,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支援力量以最快速度向灾区集结。14日中午1点,第一批救灾棉帐篷5000顶、军大衣50000件、棉被褥50000套运抵灾区,同一天,灾区通讯和损毁道路基本恢复。4月15日,运抵灾区的10万份野战干粮、6.5吨方便面,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结古镇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始搭建帐篷……
地震后第三天,抗震救灾工作从紧急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实现依法、科学、有序抗震救灾;一周后,玉树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15天后,各中学高中班陆续复课、累计向省内外转移中学生8605名。
英雄,站在这一切成就的背后。在参观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的时候,我们有幸得以瞻仰他们的面容。
香港“爱心义工”黄福荣,地震之后不久,就来到玉树参加救援工作。余震发生的时候,黄福荣本已逃离危险,但得知还有1名教师及2名学生被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他立即折返孤儿院救人,却再也没有出来。玉树人民警察才旦多杰,拖着高位截肢的身体,开着改装后的汽车穿梭于灾区的安置点、医疗点和大街小巷之间,服务受灾群众。还有断了三根肋骨还在子女搀扶下坚持工作的结古镇甘达村党支部书记叶青,为抢修电力设施牺牲的省火电工程公司职工杜金玉,在保通公路的第一线过度劳累倒下的省正平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共产党员李德业……英雄谱上的名字让人沉重,也时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救援人员,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史诗。
挑战极限
玉树,平均海拔4200米,四月昼夜温差近20℃,空气中也只有60%左右的含氧量。可想而知,当时的救援工作有多艰巨。但我们能看到,救援队员忍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不眠不休,连续战斗;我们也能听到,党员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救援中喊出“我是党员,跟我上”的响亮声音。
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对高寒缺氧的玉树灾区显得尤为珍贵。挽救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之内,玉树实现了紧急搜救全覆盖,实现了从废墟下成功抢救出7856人,转移到祖国各地救治的重伤员超过1400人,实现重症伤员全部转移救治的目标,因伤致残、致死的人数降到了最低……
在抗震救灾的那些日子里,玉树县医院院长才仁松保穿着沾满灰尘的白大褂为伤者包扎伤口,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却顾不上救援埋在废墟中的弟弟和年迈的母亲,顾不上理会自己在救援现场的多次休克,他总是说:“我是医生,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但是作为院长,我没任何理由下火线!”在板房医院,才仁松保总是一边吸氧,一边打吊针,然而,高海拔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之超负荷工作造成身体过度劳累,导致才仁松保的病情严重恶化。他挽救了无数受灾群众的生命,自己却没能坚持住,倒了下去,2012年10月25日,怀着对新玉树无限的眷恋与憧憬,才仁松保在北京病逝。
在这场生死救援当中,这些可爱的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爱的奇迹。同样,玉树创造了高海拔地区人类救灾史上的诸多奇迹,这是中国式救灾模式创造的人间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
感恩奋进
灾难降临时,他们以大山般宽阔的胸怀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崛起,在悲痛中凝聚,在废墟上重建。
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2个多月,万人誓师大会在玉树市结古镇隆重举行,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北京市、辽宁省、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铁建及青海省的西宁、海西、海东、海南等近10万援建大军分赴灾区292个建设工地,启动了1248个援建项目。三年内,他们在雪域玉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条件最苦的灾后重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从地震时的满目疮痍,到重建中的团结作战,再到如今蝶变后的崭新姿态,过去这十一年里的玉树,感恩奋进,自强不息。走进抗震救灾纪念馆,从十一年前后的照片资料上寻找变化,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一座高原新城崛起的壮阔历程。重建赋予了玉树新的生命,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以不屈的精神、昂扬的姿态、感恩的初心,谱写着一曲响彻青藏高原的奋进之歌。
如今,玉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未来,玉树“树好政治大州、生态大州、民生大州形象”以及“打造好高原精神文化展示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国家清洁能源普惠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要求也应运而生。
在新玉树,那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催人奋进,朝着“健康、现代、幸福”的目标前进!
记者感言
民族风骨铸就前行力量
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内,一张小女孩的照片,打动了不少人。
照片中的小女孩名叫才仁永吉。或许你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可能听过“饼干宝宝”,这个称呼来源于十一年前,玉树那场牵动着全国人民心的强烈地震。一个七个多月大的孩子被掩埋将近四十八个小时,救援人员拼尽全力从废墟中救出了她,一张脸颊沾满血污,清澈明亮的双眼没有流露出丝毫恐惧,当救援队员递给她一块饼干,她紧紧地握在手中。这个瞬间被定格下来,也成为“饼干宝宝”与新玉树共同成长的新起点。
11年过去了,玉树旧貌已换新颜。今天的玉树,怀着感恩的心,奋进筑起新的家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全社会展现了今日玉树的繁荣美丽。今天,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矗立在三江源头,见证着灾后重建的奇迹,崭新的玉树已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和玉树一起成长的才仁永吉,如今已经11岁了,这位让无数人牵挂和怜爱的可爱孩子,和她的妈妈、姥姥住进了结古镇北环路的新房里,家中沙发、茶几、柜子等家具一应俱全,一走进屋子就感觉暖乎乎的,比起住在帐篷里的日子,这里的条件明显提高了很多。
虽然经过了地震的灾难,但是才仁永吉却依旧那么快乐、活泼。她在一颦一笑中流露出的可爱和聪慧,不由让人忘记烦恼,跟着她一起无忧无虑地享受快乐。妈妈尕松永藏告诉记者,尽管地震给才仁永吉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但是现在的才仁永吉每天都十分快乐,自己东跑西颠地“忙活”,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传来一片欢笑声。
穿越时空隧道,静静地回忆玉树抗震救灾的光辉历程。相信,无论时间怎样流逝,曾经的那一份感动,将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长期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的充分彰显,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属于每个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