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玉树市巴塘草原秋高气爽,正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玉树市区内蜿蜒的巴塘河紧紧依偎着当代山,在夕阳中交相辉映。每当傍晚来临,人们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上载歌载舞,跳起欢快的锅庄,唱着幸福的歌谣……
玉树灾后重建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伟大目标,新家园让玉树人民有了温暖的港湾,新校园让莘莘学子走向了光明的未来,玉树这座城市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成为青藏高原上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涉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并坚定自信地走在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
抗震救灾纪念馆的一角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陆广涛 程宦宁 牛玉娇 摄
千帆过尽,尽自从容。地震和重建催生出“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始终激励着玉树人民,用始终奋进的姿态,持续迸发着昂扬向上、欣欣向荣的精气神。一年一变化、一步一发展,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无疑成为了玉树的“传家宝”,成为了逐梦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童声播撒感恩之情
“古老的玉树是我的家乡,这里的花朵鲜艳夺目,这里的资源丰富多彩,这里的人民开拓勤劳,我们玉树建设得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童声合唱团在外地演出。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陆广涛 程宦宁 牛玉娇 摄
在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少年宫内,藏族童声合唱团35名学生正在音乐老师白玛拉措的指导下练习这首《美丽的玉树》,孩子们纯洁的歌声婉转悠扬,如天籁般回荡在校园内。这首歌是藏族童声合唱团在2019年“天籁之音”藏族童声全国巡回演出时所唱的曲目,孩子们用动听的歌声表达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新玉树幸福祥和的精神面貌。
大爱无疆,歌以咏之。带着玉树人民的感恩之心,2016年,在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支持下,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的29名学生组成了藏族童声合唱团,民族歌舞团团长扎西多杰为合唱团作词、作曲并指导,自2016年成立至今,合唱团已参加玉树地区各类比赛活动数十场,并利用假期时间赴北京、上海、广州等18个城市进行巡演,用他们天籁般的童声和自信快乐的姿态,感动了无数观众。
童声合唱团在外地演出。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陆广涛 程宦宁 牛玉娇 摄
现在,合唱团的孩子有35个,都是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中四五年级的学生,一年又一年,合唱团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孩子们始终用歌声和表演传递着正能量与希望,带着玉树灾后重建的崭新面貌走向中国舞台,表达着新玉树42万各族群众对党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童声合唱团的每一位老师都用行动和爱践行着自己的职责,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播撒下了热爱家乡、传承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种子,让他们怀揣感恩,不忘初心,奋进努力。
今年上6年级的永吉卓尕是合唱团中的一员,她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玉树地震,但我的阿爸经历过,他是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他常教导我和妹妹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国家。我很喜欢在合唱团唱歌,我最喜欢唱那首《再唱山歌给党听》,每次唱这首歌我都有点激动。”
抗震救灾纪念馆的一角。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陆广涛 程宦宁 牛玉娇 摄
白玛拉措说:“合唱团的孩子们虽然都很小,但他们都有颗感恩的心,之前在合唱团中的那些亲历玉树地震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离开了完小,但合唱团始终在教导孩子们牢记玉树抗震救灾的历史,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优越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当好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者,把歌声献给祖国,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用歌声展现大爱,展现新玉树的风采,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
用活红色资源接受精神的洗礼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馆,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位于玉树市结古镇治曲路,用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馆内由序厅、祈福厅和五个主题展厅组成,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诠释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纪念馆的一角。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陆广涛 程宦宁 牛玉娇 摄
站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前,最为显著的标志建筑就是感恩纪念碑,看着救灾英雄群雕,仍能感受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聚集而来的各种救援队伍和力量,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敢于挑战,建设新玉树的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