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阳光透过云层毫无保留地洒向地面,公路两侧,一头头牦牛悠闲自得地享受着美味的青草。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才羞答答露出她的面容。
“喏,那位就是乡长!”顺着介绍者手指的方向看出去,六七个藏族汉子正聚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商量些什么。可一眼扫过去,竟看不出到底哪位才是乡长格扎。
“你好,我就是格扎!”就在记者不知所措之时,主人公出现了。灰色夹克,黑色西裤,从身上的尘土中不难看出,这个乡长“接地气”。
上拉秀乡是一个纯牧业乡,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挖虫草。去年,全乡8个村12862人,人均收入6052元,与全市其他乡镇相比,处于中流。
“我是2014年年初才到这儿的,时间不长,两年半!”格扎笑了笑,接着说:“但我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
“那聊聊您在这儿的工作吧!”听到记者的这个问题,格扎来了兴趣。
“我们在加桥村成立了一个野血牦牛基地。”格扎介绍道。
一直以来,加桥村的发展就是上拉秀乡的一个缩影。由于收入结构单一,虫草的市场价格一旦产生波动,直接影响着全村牧民当年的收益。
当格扎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可路究竟怎么走?
“其实,这里地多,但载畜量不高,而且交通便利,就应该干我们牧民的老本行———养牛!”格扎顿了顿,接着说:“改良品种,养野血牦牛,建基地!”
说干就干,为了保证野牦牛的品质,格扎和村干部一道去了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实地调研,比较考察,跑了五六趟之后,200多头野血牦牛顺利拉到了加桥村。
“一开始老百姓都不相信,总觉得家家户户都养牛,你们这基地就比我们强?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改良畜种的重要性,果不其然,几个月后,野血牦牛的体格明显比村上的牦牛大,原来有所怀疑的那些牧民,这才动了心!”说起基地建立之初的情况,加桥村的村支部书记尕玛松保记忆犹新。
就这样,原先不被牧民看好的基地快速发展起来,入股的牧民从一开始的2户一下子增加到48户。
仁青尼玛是村上的贫困户。一无草场二无牲畜,一家五口的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济。得知这个情况后,格扎找到了他。
“乡长问我日子过得怎么样,我说穷,出门都抬不起头。他指着我的三个孩子问我,想不想让他们跟你一样,我摇了摇头。”仁青尼玛说着,有些激动。“我告诉他,我没有牛羊,也没有草场,压根不会放牧,可他告诉我,我教你!”
就这样,格扎带着他,跟他分享自己放牧的经验,一段时间后,手把手的把他教成了基地的放牧员。
“我和我的妻子都是基地的放牧员,每个月有三千块钱的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仁青尼玛的腰杆挺直了。当记者问他今后的打算时,正在牧场放牧的他坚定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多存点钱,自己买几头牛,继续发展!”
更松扎西是加桥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他将村上的7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基地中去,用帮扶资金购买牦牛滚动发展,目前,共收益20万元。
当然,在上拉秀乡,旧貌换新颜的不仅仅只有加桥村,曲新村的绵羊基地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基地建立之初,我们整合了扶贫资金,买了300只羊,后来又投入了村上的20万元作为集体入股,购买了200多只羊。现在,基地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只,是玉树市规模最大的绵羊基地。”格扎笑着说,
发展的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效益,在牧区,生态保护的意义格外重大。而格扎,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帮助日玛村走上了一条以生态修复为主的脱贫之路。
作为上拉秀乡的重点贫困村,日玛村的84666.66公顷草场中,70%需要治理。按照计划,今年要完成6666.66公顷的黑土滩治理任务,而村上的牧民怕影响自己的牛羊,不愿意配合。为此,格扎挨家挨户做工作,从自身到儿女,从今年到明年,一边比较,一边动员。几天下来,牧民更次同意了。他家有26.66公顷草场在今年的治理范围内,为了配合治理工作,他主动在其他地方租了33.33公顷草场放牧。“乡长说得对,早一年治理,草场就早一年恢复。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也要为我们的孩子着想。”就这样,涉及到的100多户牧民都和更次一样,同意了今年的治理计划。
“今年是老天都在照顾我们!”格扎开玩笑地说:“刚撒完草籽没几天就下雨了,草长得特别好!你看我之前拍的照片。”果然,在他的手机中,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在阳光下格外新鲜。
“看来只要跟牛羊有关,您就在行!”
“其实,你不知道,在我们乡上,牧民们都把他叫放牧员!”加桥村的村委会主任尕松才仁忍不住打趣道。
“那您介意这个称呼吗?”记者问。
“这可代表着一种信任!”格扎说。“对了,现在都在发展旅游业,玉树这几年的旅游势头越来越猛。下一步我已经计划好了,走畜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按照村上的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格扎笑着,又开始分享起了他要带领牧民致富的新点子。
你看,这个“放牧”乡长,是不是真有那么几下子?(图/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