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市结古镇的绿色奇迹

时间:2020-04-09 12:03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消息 浏览:次    

  4月1日一早,魏金明在大棚里忙碌起来。他摘了一箱青菜、韭菜,抱着沉甸甸的箱子,去玉树市结古镇一家蔬菜铺见才仁。

  “才仁,快出来帮忙搬菜。”魏金明一喊,才仁立即出门迎他。

  街上人都知道,才仁有个长期供蔬菜的兄弟叫魏金明,是玉树市远近闻名的种菜能人。其实,这对兄弟的缘分,得从蔬菜大棚说起。

玉树市蔬菜大棚内,农户正在采摘即将上市的蔬菜。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到魏金明的温室大棚里参观。”才仁说,他出生在玉树牧区,在牧区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参观蔬菜大棚后,他就和魏金明商量,由他代购魏金明种植的蔬菜。“我想跟魏金明学种菜,听说他的大棚缺肥料,我赶紧拉了一车羊粪给他送过去,算是拜师礼。”从此,才仁与魏金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魏金明爱钻研,手把手教才仁高原种植蔬菜的技术。后来,他陆续种起油桃、葡萄、杏子,还种出了莲藕、鱼腥草等“特种”蔬菜,以及夜来香、金丝菊等花卉。

  “在魏金明的帮助下,我每年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才仁说。

  大棚里的绿色

  300平方米的大棚里,韭菜、油白菜、芹菜、油麦菜等蔬菜一片嫩绿。一排排整齐的田垄上,种满了油桃幼苗。幼苗已经嫁接,明年就能挂果。魏金明说,基地是地震后的新建项目,温室大棚构建非常科学,他成功种植了红薯、苦瓜、丝瓜、鱼腥草等,长势良好。

  魏金明祖籍河南,25年前来到玉树,娶了一名藏族姑娘,把家安在了结古镇。

  他回忆,玉树灾后重建,他在玉树市蔬菜推广站提供的温室大棚内,用铁锹、镐头挖走了沙石,从几十公里外运回牛羊粪和被洪水冲积形成的沙土,精耕细作。可是,种的白菜不好好长叶子,胡萝卜硬得像木头,西红柿只开花不结果……

  魏金明愁眉不展,邻居索南扎巴劝他:“大哥,别再倔了,我家几代人住在这里,就没见过有人种出蔬菜。”魏金明不肯放弃,成天扎在大棚里,多次写信请教老家的蔬菜种植专家,购买资料学习。

  通过反复试验,魏金明总结出了“育苗移植、人工传粉、冬季夜间保温”的办法,解决了开花不结果、蔬菜不长叶抽薹的问题,解决了高原不能种植蔬菜的问题。2011年,魏金明结束了玉树市冬季吃不上本地产新鲜蔬菜的历史,逐渐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种植模式。

  绿色奇迹

  玉树市很多乡镇种植技术经验缺乏,加上管理不善,农副业效益普遍不高。魏金明在高原种植蔬菜成功后,多个乡镇种植户纷纷向他学习技术,随后相继建起了多处大棚基地。魏金明主动深入各乡镇指导技术,传授大棚日常管理的方法和高原种菜的技术。

  “高原与平原种菜的区别可大了。”魏金明为当地农牧民购买蔬菜种子,在大棚育好苗后,再送进各乡镇群众的蔬菜大棚里。终于,各乡镇大棚内种出了各种蔬菜,牧民的地里也相继种上了高产的蔬菜。

  有人说,在高原种植蔬菜,从初试到现在,魏金明创造的“万仞雪峰,三亩江南”的绿色奇迹,不仅在他的种植养殖区开花结果,也在玉树市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菜篮子更加丰富

  “过去,在草原上我们很少吃蔬菜。”结古镇村民达瓦说,地震后他们全家搬到玉树市区定居,原来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蔬菜成为他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结古镇的市场上,一家蔬菜商店的老板唐新民说:“我在这里经营蔬菜四五年了,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做了,常常是供不应求。”

  玉树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海松告诉记者,玉树市为提高蔬菜自给率,从2011年开始,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十年来,玉树多地开展了蔬菜基地建设试点。目前,玉树市仲达乡、巴塘乡、新寨街道办处于种植当中的日光温室共有421栋,种植品种为白菜、萝卜、茼蒿、生菜、芹菜、油麦、韭菜、黄瓜等,一年每栋温室可种植5至6茬(次),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露天种植面积3.33公顷,主要作物为甘蓝、包心菜等,年产80多吨。目前,玉树市部分蔬菜供给率达到65%。

  来自玉树市农牧局消息,玉树市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种植技能的培训,通过实施新型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尤其是桃树、苹果、西瓜、葡萄、草莓等瓜果类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群众的菜篮子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