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印象

时间:2020-09-04 10:48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崔红霞 浏览:次    

  七月的玉树,铺青叠翠、繁花似锦,一望无际的是草原绽放的美丽。在这样的季节,我穿越云端,抵达巴塘,来到三江之源。

  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冷季漫长、暖季短暂、日照强烈,被誉为“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十年前的那场地震,让圣洁无比的玉树顿时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历经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今天的玉树市楼房林立、车流如梭,繁华的商业街上人流涌动,已然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原现代新城。

玉树岗帝斯地方土特产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藏香。

绽放在海拔4700多米处的高原多刺绿绒蒿。

  摇曳在海拔4700米的风景

  离开玉树市区,沿玉共高速行驶约2小时,过称多县清水河镇继续朝东北方向前进,海拔明显升高,同行人开始有些“高原反应”,出现心跳加快、头疼头晕等症状。带队的秋加老师略显为难地告诉我们:“快了快了,大家坚持一下,大概半小时车程就能到了。”

  半小时后,过阿聂湖。又继续向北行驶半小时,远远看去还是雪山连绵、草原辽阔,一点没有要到的迹象,车里慢慢安静了下来。正当大家准备再次追问剩余车程的时候,突然,有片蓝色的高原多刺绿绒蒿吸引了全车人的目光。或许是为了缓解实际车程与自己所言不符的尴尬,秋加老师叫停汽车,邀请大家近距离“围观”这片绿色草原上昂然崛起的“蓝色高地”。

  这一簇簇绽放在海拔4700米的小花,不惧贫瘠、不畏严寒,如同灾后重建道路上的玉树人。在这每前进一步,喘息就凝重一分的高地,大家全然不顾一路的颠簸劳累,走下车,缓慢接近,或蹲或趴或跪,用相机、手机从不同角度为这“蓝美人”留影造像。风吹过娇柔美艳的花瓣,我仿佛从中看到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玉树人化悲痛为力量,在废墟中挺起脊梁,一步步走向新生的画面。

  出发整整4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称多县清水河镇文措村的一处夏窝子(夏季草场)。这里地处巴颜喀拉山麓,地势高,气候多变,但雨量充沛、草原辽阔。以前牧民们都是各家各户在固定的草场围栏放牧,这些年,清水河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草原资源,通过以村为单位、以社为分组,有效整合牛羊、草场、劳力等资源,不断增强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出了一条生态畜牧业之路。牧民们轮牧轮休,让草场得到了更好的休养生息,草原上的各色花朵于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初到夏窝子时,阳光朗照,天气晴好。不一会儿,却风雨交加、冰雹扑面,气温瞬时降至10摄氏度以下,我们不得不穿上羽绒服等衣物御寒。对于这样的风云变幻,清水河镇党委书记仁青江才早已习以为常,坐在牧民家的黑帐篷里,他向我们讲述了去年的那场雪灾。他说:“尽管我们镇是去年那场雪灾的重灾区,但是因为近年来一直坚持走生态畜牧业之路,集中力量修建了牛羊暖棚暖圈、储备了饲草料,有效降低了雪灾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那场雪灾中死亡牲畜233头,与以往正常年份差不多。”目前,全镇的牲畜总量由雪灾后的5万余头增加至7万余头。同时,上级政府还为517户贫困户每户提供1个生态护林员就业岗位,村民生活因而有了很大改善。

  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却阻挡不了文措村干部群众全力奔小康的坚定步伐!他们和绽放在蓝天白云下的多刺绿绒蒿一起,摇曳出高原上最美的风景。如今他们的家园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有学校、有卫生室,镇上还有敬老院,生态畜牧合作之路可以说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民族服饰为生活锦上添花

  如果说,发展生态畜牧业为清水河镇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那么,藏族服饰等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为牧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锦上添花。

  在称多县清水河镇政府所在地,从尕青村产业园到中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裁缝店,从电子商务平台农村服务点到大学生青年创业基地,那些艰苦创业、不停忙碌的人们,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尕青村村民普昂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着深色牛仔裤、咖色格子衬衣,戴着墨镜。谁能想到,这个康巴汉子竟是一个会制作精美藏族服饰、开着一家裁缝店,免费给大家做技术培训,为7个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的致富带头人。

  普昂带我们去了他的新家。那是一座浅黄色的小平房。阳光顺着屋顶铺洒下来,和风吹拂,散发着静谧的气息。客厅、卧室、厨房、餐厅,被漂亮能干的女主人收拾得一尘不染。看着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的肉、鸡蛋、水果等,真心为普昂感到高兴。普昂家曾是建档贫困户,2017年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缝纫培训之后,40岁的他开始创业,办起了裁缝店。谈到裁缝店,普昂一脸自豪:“裁缝铺现在年收入基本在2万元左右,我们家已经脱贫。但还有很多乡亲并不富裕,所以我免费给大家教缝纫技术,尽力帮助更多的人。”今年37岁的才让久美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普昂裁缝铺里工作,他现在每月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家里还有20头牛,妻子除了照顾孩子外,在尕青村的畜牧合作社劳动,虽然辛苦,但日子越过越好。

  作为村集体经济,中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裁缝店将时尚元素融入民族服饰的制作,不断创新藏服的款式,提高藏服的质量,努力开拓市场。2017年创立之初,投入20万元,当年便收回了成本。3年来,裁缝店和村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纯利润已达140万元。不仅如此,裁缝店还为村里10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裁缝铺收益略有减少,但截至6月底,纯利润仍近20万元。目前,中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有牲畜近八千头,加上裁缝铺的收入,年底以实物、现金等形式,从社到户为合作社成员分红。

  如今的清水河镇,牧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他们正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创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藏族服饰文化,用心编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传承

  早上8点,从蒙蒙细雨中的结古出发,沿214国道,穿越巴塘草原,直奔囊谦。远山含黛,高耸入云,它们一座座的不时地从两侧闪过,既而隐于身后。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囊谦县,曾是玉树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黑陶技艺、绣刻艺术、藏酒酿制等非遗文化在这里流传千年。

  如何通过传承非遗文化,以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牧民群众一起云端筑梦、奔向小康生活?对此,入住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区的13家小微企业,用实际行动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这里,政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创办企业提供营业场所,入住的第一年免除租金,第二年起租金也远远低于市场价,同时给予配备办公场所、提供装修经费等扶持。入住企业则免费向贫困户提供培训和工作岗位,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据囊谦噶玛博秀刻画艺术有限公司雕塑师佳宝江洋介绍,他们公司主要制作各种金、铜佛像、泥塑、传统布料面具以及动物装饰雕像等工艺品,顾客主要为周边民族学校、寺院等。在入住产业园之初,政府为他们减免了一年的场地租金,并提供了11万元的资金用于装修、购买设备。如今,他们年销售额已达57万元,在招收的近20名学徒中,有8位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徒在免费学习雕塑技术的同时,按照其技术等级,可以拿到1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

  作为囊谦县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单位,光明日报社发挥平台和网络优势,建立电子平台,采用网上直播的形式,举办囊谦县网上文化旅游节,宣传推介藏香、藏药等具有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让非遗文化进了寻常百姓家。

  玉树岗帝斯地方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才丁是一名共产党员,曾任囊谦县尕羊乡迈麦村村委会主任,他通过各种渠道为村民谋福利,是迈麦村的致富能手。才丁告诉我们,“我们的藏香,芬芳馥郁,可使人神清气爽、抵抗力增强,并有一定药用价值。目前,主要销售渠道是批发给当地的零售商。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两年曾到北京、广东等地参加博览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认可我们的产品,通过物流邮寄的方式来购买。公司全年销售额已达70万元,并解决了9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囊谦县这些非遗文化、技艺与市场有效接轨,为囊谦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趟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灿烂的笑容在扎曲源头绽放

  从结古镇出发,沿澜沧江溯流而上,3小时车程后,到达有着“中国雪豹之乡”“中国冬虫夏草之乡”“澜沧江源第一县”美誉的杂多。“杂多”为藏语译音,意为澜沧江正源扎曲河源头。

  在这坐落于唐蕃古道上的商贸重镇,千年历史留下的沧桑依稀可见。旧城区,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分外迷人;新城区,车水马龙的街道小巷,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路上行驶的、路边停靠的,全是牧民的私家车。去往易地搬迁牧人居住的幸福家园小区的路上,杂多县作家协会主席扎西旺索说:“杂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以前赶着牛进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到了!我们在一个藏式风情浓郁的小区门口停下。一排排红黄相间的三层楼房映入眼帘,屋顶彩瓦镶嵌,简洁明快,独具民族特色。小区广场有一块刻有大红色“感恩”二字的石碑,不远处,几位老人带着孩子在健身器材处玩耍。他们不会说汉语,但灿烂的笑容却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们。

  2017年10月,柯沙伊吉一家四口从扎青乡地青村搬进了幸福小区。他激动地说:“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这都是政府精准扶贫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感谢国家对我们的帮助!”

  走进这80平方米的新房,藏式风格的装修让人眼前一亮,客厅宽敞明亮,厨房干净整洁,卧室温馨舒适,家电一应俱全。柯沙伊吉还有很多高兴的事要跟我们分享,比如,他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正在为保护澜沧江源头生态环境而积极工作,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收入;比如,他们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家里人看病再也不用发愁了……

  在这生态地位独特、人文底蕴深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地杂多,近年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杂多县委书记才旦周介绍,“十三五”期间,杂多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137户、15206人。全县投资1.92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及水电暖配套设施,解决了711户3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实现了100%的入住率。2019年,杂多县荣获“青海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先进县”称号。还优先安排48名搬迁户在杂多县扶贫物业公司就业,年人均增收2.4万元;对园区外未安排公益性岗位的140户搬迁户,和园区内剩余99户中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70户,每户安排一人在虫草广场综合商业体市场、杂多县物流中心、畜牧产业园等八大扶贫开发产业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内的571户搬迁对象每户安排一名生态管护员,年收入2.16万元。

  ……

  行走在圣洁的三江源头,从玉树新城到阿聂湖畔,从魅力结古到巴颜喀拉山麓,从文化囊谦到澜沧江源头,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甚多,难以在此一一描绘,我只能勾勒出一幅淡淡的玉树写意。从一张张高原儿女朴实的面容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艰苦环境的坚韧不屈、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三江源头的倾力守护。他们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全面实现小康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也在为他们铺就一条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幸福之路。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