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十周年:文化建设的“玉树之花”

时间:2020-05-19 11:44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沙文婷 浏览:次    

  10年前的那场灾难刻骨铭心——羊羔花破土的嫩叶上,阳光停下了脚步;黎明的炊烟,与许多人的心一起,碎成了满目的尘埃……10年后的今天,羊羔花的蓓蕾正在酝酿盛夏的绽放,扎曲河、巴塘河在阳光照耀下蜿蜒而过。格萨尔文化广场上挥舞藏袍长袖跳着锅庄的人们用豪放的舞步和悠远的藏歌诉说玉树人民背负着泪水和汗水,垦植出一个崭新的绿色生命之乡的奇迹,眉目间藏不住涅槃重生后的喜悦。

  玉树“4·14”抗震救灾十周年之际,回望新玉树文化建设十年来的蝶变之路,盘点为玉树灾后重建输入文化力量的“文化复兴”系列举措,我们看到,玉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艺术创作可圈可点,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玉树独特的文化软实力正在释放出无限魅力。

  文化惠民工程

  栽种文化绿苗绽开幸福之花

  投入1583万积极开展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102个村全覆盖。今日玉树,一座座独具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全州建成艺术事业机构5个,图书馆6个,群众文化机构7个,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文化馆、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个小时。州博物馆馆藏数达1500件,共接待游客12余万人次;州图书馆建筑面积扩充至4333平方米,馆内藏书47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37万册,纸质图书约10万册。读者到馆人数累计达6万人次,借阅书籍近8万多册。同时,州博物馆也经常举行特色活动、讲座百余场,作为州文化设施和服务教育的知识殿堂,州“两馆”已成为地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标志性象征。开展“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书香青海”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1000余项,开展各类广场演出、展出展览、文艺表演等大中型活动300余场次,组建健身队伍30支、业余文艺团队40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下移文化重心、扩大文化覆盖、倡导文化普惠的大方向下,玉树藏族自治州电影管理站、治多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团等还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浇开致富之花

  十年来,玉树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以生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以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支柱项目,以区域民族文化为发展立足点,打造以玉树赛马节、称多噶觉悟文化旅游节、囊谦卓舞节、杂多雪域牦牛节、治多康巴拉伊对歌节、曲麻莱黄河源格萨尔文化节等节庆文化为内容的旅游项目,吸引省内外游客。同时,牧民群众从“以帐篷为家”转变为“靠帐篷赚钱”,每年6月中旬到8月底牧民在草原上搭建起黑牦牛帐篷和藏式花帐篷开设“牧家乐”,让游客们不仅能够品尝到藏香风干肉、藏式羊肠、蕨麻酸奶等原生态藏族美食,还能欣赏到藏族歌舞,更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说唱《格萨尔》。鼓励当地文化企业、个体户通过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方式,研发特色文化产品,吸纳当地群众,增加农牧民收入。新寨嘉那嘛呢石刻产业、囊谦黑陶制作产业、安冲藏刀锻造产业、民间土风歌舞团、曲麻莱县黄河源艺术团、称多县通天河艺术团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和演出产业等,在文化保护与重建中,更显勃勃生机。康巴藏文化产业园,扶持贫困群众千余户,辐射带动贫困户1482户4944人增收。

  十年如火如荼的接续奋斗,让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玉树焕发新颜,而文化力量的源源注入,使新玉树软实力蒸蒸日上,从一个地理坐标成为一片精神高地,也让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祖国坚实的大地上眺望英姿勃发的玉树,祈愿未来的玉树容颜愈美,歌声愈甜,舞步愈欢,扎曲河、巴塘河畔唱响的绿色感恩、生态报国进行曲绵延不绝。

  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催生魅力之花

  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7年1月颁牌设立后,玉树州发布《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十年来,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颇见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形成了以《玉树卓舞》《玉树伊舞》《玉树赛马会》《玉树安冲藏腰刀制作技艺》等玉树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为代表的四级非遗名录库。非遗资源电子数据库工程、《格萨尔》史诗抢救保护5年规划(2017年至2021年)工作等已启动实施。玉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增至1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增至11人、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增至44项;国家级传承人增至11名、省级传承人增至38人、州级非遗项目增至29项、县级传承人增至101人。改建非遗主题综合展示平台,并通过租用传承人的院落设立了玉树卓舞传习所+演艺基地,因地制宜建设综合传习所。积极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实验区起步建设以来,全州13所中小学均成立了玉树卓舞、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队,中小学课间操全部由民族舞蹈改编,实现校内传承和校外宣传的有机结合。社区和乡村纷纷组建了民间文艺队,结合非遗项目编排歌舞表演,使非遗走进群众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弘扬正能量绽放希望之花

  十年间,玉树文艺期刊汉文版《唐蕃古道》和藏文版《多德》创办发行,正式成立了作家协会、书画摄影家协会和音乐舞蹈家协会,文化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行吟雪山脚下的文艺工作者笔耕不辍,创作并推出了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歌舞杂技剧《雪豹王子》、非遗民俗音乐剧《音画玉树》、长篇纪实文学《玉树大地震》、歌曲《玉树组歌》、原创歌舞剧《嘉洛婚俗》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或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或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或还原藏族民俗文化,或表现玉树人民进入新时代感恩奋发的新面貌,民族特色浓郁,风格迥异多彩,很多作品成为打造玉树形象的金名片,把省内外的目光吸引到“祖国最美的这棵树”,聚焦新玉树每一步可喜的成长。其中《音画玉树》《嘉洛婚俗》走出三江源,分别在北京、云南、成都等地巡演;“藏族童声合唱团”,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今年,为纪念玉树“4·14”抗震救灾10周年,由省内著名词作家昂旺文章创作歌词、知名藏族歌手昂萨演唱的原创歌曲《我的国》,“唐古拉山没有忘,巴颜喀拉没有忘,玉树不会忘……”以玉树地震十周年“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为主题内容,展现了玉树十年发展振兴,十年浴火重生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