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11年:从残垣断壁到全国文明城市

时间:2021-07-01 11:25 来源:政事儿 作者:消息 浏览:次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基层涌现出了无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逐梦人”。

  为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政事儿工作室特策划建党百年专题报道“逐梦人”,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南水北调、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伟大抗疫等主题,先后赴湖北红安、郧阳、武汉和青海玉树州、海东市互助土族县班彦村,深入百姓生活、深入实践沃土、深入基层实际,采写鲜活故事。

  玉树11年:从残垣断壁到全国文明城市

  七一临近,玉树藏族自治州,即将迎来一年中最暖的季节。

  从玉树巴塘机场驶向玉树市结古镇,一个红顶黄墙、依山傍水的村落映入眼帘。

  “这里是玉树灾后重建‘第一村’——禅古村”,禅古村党支部书记扎格说,2010年4月14日,玉树遭受7.1级强烈地震,损失巨大。禅古村所在的结古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几乎所有房屋倒塌,整个村子被夷为平地。

灾后重建的玉树市禅古村(来源:玉树市新闻网)

  震后第20天,2010年5月4日,玉树灾后重建从禅古村拉开帷幕,迄今已11年。

  玉树抗震救灾是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一次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其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世所罕见。

  据官方数据显示,玉树重建开创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灾后重建,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共投资447.54亿元,完成1248个重建项目,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玉树,实现了“重建3年,跨越20年”的目标。

  “玉树奇迹”、“禅古模式”

  扎格回忆,地震发生时,禅古村整个村子都碎了,村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原有的路被废墟覆盖,满目疮痍。

  禅古村背靠大山,村民们零散居住在山上,到结古镇交通很不方便。村前有扎曲河流过,夏天一旦下雨涨水,村民们过不了河,只得翻山越岭绕远路。2009年,村里终于建成了一座跨河大桥,可是这座桥被地震“震”出了一条大裂缝。

  村民们在帐篷里住了20天,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禅古村被列为玉树灾后首批新社区建设试点,率先重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室主任军镁扎西曾参加玉树震后援建,参与编制禅古村的灾后重建规划及单体建筑方案。位于三江源腹地的玉树,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年平均气温为零下0.8摄氏度,每年的黄金有效施工期只有5个月。禅古村作为灾后民居重建的示范点,计划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有一周的时间”,军镁扎西回忆,“四月底的玉树依然很寒冷,大家在板房里没日没夜地紧张工作,饿了就是火腿肠、方便面,在克服高反的同时还要继续工作,很是不易!”

  不过仅用了半年,2010年11月,村民们搬出帐篷住进新家。村民尕玛元丁年逾八旬,是名老党员,当了大半辈子民办教师的他,义务担当家园重建的工程质量监督员。他说,搬迁的那一天,村民很开心,新村建了桥,修了路,新房子都是典型藏式建筑,红顶、黄墙、彩檐,漂亮又敞亮。

新玉树(来源:玉树发布)

  作为灾后重建的“第一村”,禅古村创造了“玉树奇迹”、“禅古模式”。去年9月,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暨州级“党性教育基地”在玉树禅古村揭牌。扎格说,今年以来,每一天,党性教育基地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 多数都是来自玉树州、市各单位的工作人员。

  以禅古村为起点,灾后重建在玉树州迅速铺开。到2013年,玉树州16710户农牧民住房和22439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建成并入住,292个农牧民住房集中建设点的基础设施完成配套,灾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买了两个冰柜和一个冰箱,现在天天有肉吃”

  搬入新居后,禅古村村民有一个“小遗憾”。村里虽然通了电,但供电时断时续。不少村民买来全自动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断电时使用光伏电源。

  玉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土丁青梅分析,村民们的这个“小遗憾”,是因为在震前,电对玉树人而言相当于一种奢侈品,居民经常因为停电发愁。玉树电网远离青海主电网,为独立运行的“孤网”,是全省惟一不与青海电网联通的地方小电网,主要依靠地区小水电和光伏电站供电,各电站独立运行,全州4个独立的35千伏电网,基础薄弱,供电可靠性差,用电负荷均为居民生活照明和办公、商业用电。冬季是缺电的高峰期,缺电达到1.9万千瓦,无法保证全州居民正常的生活用电,供电线路末端电压有时达不到100伏,家电及办公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烧毁,家家户户备有调压器、增压器。

  灾后恢复重建后,“大电网”工程启动。2013年,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结束了玉树地区无大电网的历史,玉树地区开始进入330千伏大电网时代。

  2017年,玉树地区大电网延伸工程正式启动,禅古村成为大电网延伸工程后的受益者。村民罗松更德说,并入大电网后,他买了两个冰柜和一个冰箱,“里面装满了肉,因为终于能用上冰箱、冰柜了。家里宰牦牛冷藏、冷冻起来,可以慢慢吃。现在天天有肉吃”。

  土丁青梅说,除了大电网,灾后重建中还引入了大规模集中供暖、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在震前见都没见过的。灾后重建对玉树而言,不止是跨越20年的发展那么简单,我们其实是在废墟上建设了一座新城。”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玉树城市基础设施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以交通为例,完成了总投资440亿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甘达村距离玉树市20公里,原来进城只能赶牛车,要花上一天时间,2013年拓宽308省道之后,到玉树市仅需要十几分钟。

新玉树雪景(来源:新华网)

  “现在谁家还没有两个大学生呢?”

  出生于1948年的普措达杰,是一名老党员,在玉树市结古街道办忠德村(原团结村)当了11年村党支部书记。6月25日,他拿出“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多个荣誉证书,摆满了一桌子。相邻另一张桌子上,放着坚果、水果、炸花花、干肉等四大盘零食。“原来就算是过节,也没有这么多的干肉、炸花花。活了70多岁,从没想过能过上现在的日子”。

  普措达杰说,灾后重建以来,教育、医疗领域的变化,令他印象最为深刻。“原来大的医院,主要就一个玉树州医院,现在步行没多远,就能看到一家医院。原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愿望不高,村里的大学生很少,但这几年,很多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考到北京、上海的都有。现在村里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回忆,以前的团结村什么样?有多少孩子不认真念书,喝酒闹事甚至打架斗殴?可是现在谁家没有两个大学生呢?”

  玉树州民族中学专职副书记青梅扎西回忆,震后,玉树启动大规模异地办学工程,6247名学生在北京、辽宁、四川、湖北等地就学。他带着他的学生,来到都江堰,在2010年7月1日这一天,正式复课,“这个日子,意义非凡”。在都江堰,他待了两年,回到玉树后发现,异地办学使教师和学生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整体素养都有质的提升。新校区也给他带来了惊喜,“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篮球馆等等,学校面积比原来增了五倍不止”。

从当代山观景台俯瞰玉树市(来源:千龙网)

  来自玉树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灾后重建以来,全州幼儿园从4所发展到124所;普通高中资源从全州仅有完全中学4所,到目前共有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5所。初升高升学率从32%提高到98%,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

  地震发生时,玉树州卫健委副主任龙周是玉树州卫生局的一名科长,“当年,卫生局的工作量远没有现在大,编制只有5个人。经过机构改革,原来的卫生局改成了现在的卫健委,工作量也翻番增长,而且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在招人”。他认为,这其中也折射出玉树医疗服务能力的突破,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前医院只有几家,现在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6所,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也由2.45张增加至7.15张,人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62.9岁上升到2020年末的68.8岁。

  原来,玉树州没有一家血液净化中心,这令慢性肾病患者不能通过透析治疗,苦不堪言。震后,八一医院在地震废墟中重建,增加了血液净化中心等科室,“震前,八一医院只能算是一个城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如今,医院涵盖所有科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疑难杂症”,龙周说。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使玉树从废墟中站了起来,但是新城如何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2015年8月,玉树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智慧玉树项目,成立“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旨在利用先进的网络科技手段对城市进行现代化高效管理。

  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才文久丁说,玉树市智慧城市网格化精细管理系统是玉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亮点,通过精细的网格划分,以300户为一个单位,将全市分为75个网格区域。每个网格配置一名网格员。运行5年来,网格化精细管理运行效果突出,截至目前,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共受理案件30000多起,办结率85%。有困难找网格员,找政府拨打12345 ,这已经成为了玉树市民的一个新习惯。

  近年来,玉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等称号。

  去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玉树州玉树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是对玉树重建后城市治理及市风、市貌,最好的肯定。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