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脱贫一诺 决胜极地江源——开创玉树“两个越来越好”新局面系列报道之五

时间:2020-04-11 09:56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洪玉杰 浏览:次    

  玉树,这是一片你躲得过物质的诱惑,却躲不过心灵、史诗与歌谣召唤的高天厚土。皑皑雪山、蓝天绿地、牛羊成群、民风淳朴、圣洁高远,这里的物,这里的景,这里的人,每一处都有让你感动的地方。

  然而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背后也隐藏着数不尽的残酷与无情。由于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全省各地每一项致贫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点,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玉树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5%。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玉树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玉树脱贫攻坚的步伐。以党建统领、优化机制,玉树挺向贫困深处的冲锋号一次次吹响,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不断创新和优化组织机制,统筹指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让脱贫攻坚成为考核和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压力就是动力,责任就是担当。紧盯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玉树州制定《绝对贫困“清零”行动方案》,聚焦住房、教育、健康、产业、生态、就业等“短板”,破解难题,合力攻坚。到户产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一个一个得到落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提升,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5200元以上。

  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乏力。然而,在玉树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玉树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玉树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谋划出适合本地条件、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创收增效且有着发展前景的产业,为扶贫产业发展做有益尝试。

  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例,玉树的良种推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玉树牦牛”品牌已被农业部列为青海省优势区域唯一中国特色产品。

  其中,2019年脱贫摘帽的称多县,通过坚持社会认同、群众欢迎、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理念,即以“生态+畜牧业”为基本点,全面实现“三整合四解放”(草场、劳动力、牲畜三整合,生态、劳动力、生产力、思想四解放),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集团化”作战,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建设,扩大饲草料种植基地,优化牲畜结构,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玉树市首先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实验区”,重点培育扶贫产业,积累成功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塘达”模式培育的农牧结合发展之路,“钻多”模式“畜”势勃发,交通沿线各村纷纷效仿“甘达”和“铁力角”模式,以及商贸发展的“扎西大通”模式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不切实际或千篇一律上产业、上项目,更是增强了产业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在极地江源的曲麻莱县,本着“治病先治根”的工作原则,2015年建设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建档立卡户最易接受的牧民城镇化转型发展服务培训基地。现在已培训2172人从事烹饪、汽车摩托车修理、缝纫、民族服装加工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走出一条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能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众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的新模式。

  如果说,玉树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列火车,那么党建指引着它的方向,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就是它的双引擎,行业扶贫则是它的车轮,而社会扶贫就是它的润滑剂。这列火车承载着41万玉树儿女的梦想,疾驰在决胜全面小康之路上,带动着一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全面清零”的目标完成,一系列惠民富民强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雪域草原,温暖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田,可以说,积年的贫困冰山已然解冻、消融,萌发希望。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