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结出“两个越来越好”的丰硕成果

时间:2019-09-28 11:0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洪玉杰 浏览:次    

  这注定是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通过视频向三江源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表示问候,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生产生活都越来越好。

  自此,玉树藏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乘势而上、团结奋进,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增添群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让生产生活都越来越好。

  2018年9月12日至13日,省委书记王建军、省长刘宁在玉树调研时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进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玉树“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的嘱托,在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开创玉树“两个越来越好”新局面。

  以“两个越来越好”为目标,立足州情因地制宜,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巩固与发展的关系,真抓实干,不断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截至目前,玉树所展现出的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俯仰无愧,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从当代山看新玉树。

新玉树一角。

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显著。

把最美的歌舞献给党。

  经济发展篇——“生态为先,稳定为要,发展为本”

  众所周知,玉树灾后重建是人类抗灾史上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重大工程。投资447.54亿元的1248个重建项目完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新城如约展现,家园重建、精神重振、文化重塑、产业重构,托起了玉树新生、灾后崛起的伟大梦想。

  如今,玉树借势重建,精准发力,实现成功转型,加速了产业结构提效升级。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63:15:22调整为2016年的43:36:2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79亿元,年均增长8%,以草场流转、合作化经营、企业带动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提速升温;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2.54亿元,年均增长24%,以城乡基础设施改造为主的项目投资拉动强劲有力;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35亿元,年均增长11%,宣传文化旅游呈“引擎式”发展势头。放眼新玉树,最坚固的是学校、最一流的是医院、最漂亮的是民居、最灿烂的是人们的笑脸。

  生态保护优先,守护绿色三江源,玉树始终践行“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攀升新高度。投资37.8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验收,二期工程有序推进,近31万人享受到了生态红利,1.8万人吃上了生态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可可西里成功申遗聚焦全国、全球目光。

  不遗余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玉树各族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近4万户城乡居民拥有新家园,结束了“玉树无大电网”的历史;州县二级油路全覆盖,90%的乡镇道路通畅,通讯覆盖率提升到80%,城乡低保、社保、医保、就业进一步扩面,教育、卫生改革与全省实现同步,脱贫攻坚精准实施、全面发力,各族群众享受到空前的政策普惠。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唱响“五个好”主旋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并且成功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两个坚定”和“六项主题”教育,培植新媒体绿色空间,有序扩面“五星级文明户”评选,玉树人民发自肺腑地讴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民族大团结好。

  生态环保篇——“绿水青山”和“冰川雪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玉树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党的十九大以来,玉树迎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可可西里申遗、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玉树认真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积极将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转化为“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实际行动,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

  自2013年后,我省停止在玉树设立探矿权,境内探矿权已全部退出;所有规划内的水电开发项目全面叫停,历史遗留过采区生态修复深入推进,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已有1.8万人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玉树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玉树全州上下爱绿护绿植绿和知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文明自觉正在养成。

  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江河径流量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系列成绩意味着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呈现出了“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的“五增”现象。

  时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抓在手里,落在行动上。玉树积极承接国家部署,全力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完善园区组织机构,明晰园区和州县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分工,发挥“条块结合”作用,积极构建各尽其责、协调运行的体制机制。抓好生态公益岗位设置与管理,厘清权责利,坚持保护与收益相挂钩,通过刚性约束机制,让群众“就像经营自家生计、办自家事情一样开展管护”,不断提升管护巡护的行为自觉,实现群众性管护活动的规范化、经常化。

  培育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养成,持续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玉树行动年”活动,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两个平台”作用,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主窗口,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形成人人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讲生态,争做“生态专家”的良好氛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司法体制试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专家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三江源地区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玉树把“生态保护”作为玉树立州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追逐“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并行的脚步,不断绿色发展,不断绿色前行。

  民生保障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定信心,越要关注民生。站在“两个越来越好”的起点上,玉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注重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每年统筹75%左右的财政资金和80%以上的北京对口支援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如数兑现各类惠民政策。

  突出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近5年,玉树累计投入11亿元,着力补齐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短板,有效缓解了初高中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启动大规模高中异地办学工程,3500名学生在北京、辽宁、四川、湖北等地就读,占青海省异地就读高中生的一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玉树启动实施藏区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任务最艰巨的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制定《玉树州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十三五”防控规划》,整合各类资金5.18亿元,完成34.2万人次的全民普查任务,同步启动规范化治疗,成为国家级包虫病防治试点地区。全面推进综合医改,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一站式”服务、“先住院后结算”等便民措施全面落实。

  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脱贫攻坚、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平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试行推进预约式、订单式培训,广辟生态管护、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着力加快农牧区人口转移就业和城镇困难人员稳定就业,设置林业管护岗位10643个,新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4077个。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为做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章,玉树依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坚定玉树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畜牧业“第一产业”“生计产业”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紧紧围绕培育以股份模式为主,以大户模式、代牧模式、联户模式等为辅的多种经营主体,狠抓草场流转、粮改饲、良种培育、农畜产品销售等重点环节工作,促进了畜牧业提质增效。

  目前,州县每年整合1亿余元支农扶贫资金,重点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重点扶持40多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突破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特别是2018年以来,新增流转草场600000公顷,建设东三县集中连片、规模化饲草种植基地2000公顷、粮改饲生产基地733公顷;扶持培育农畜产品龙头企业6家,组织开展了3个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6个绿色产品企业的认证工作,获得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2个绿色食品认证;建成50户野血牦牛基地,年繁育能力达1200头以上;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79亿元,年均增长8%。

  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和“头等大事”,在执行青海省“八个一批”脱贫措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理财脱贫”和“住房改造脱贫”两项措施,并将党建引领、治贫治愚贯穿始终。建立“大督查机制”,形成了“日提醒、周督查、月检评、季小结、年归纳”的精准扶贫督查格局。

  民族团结篇——发展聚心文化润心风气正心

  藏族有句谚语,藏汉团结,犹如“茶和盐巴”。

  今年7月25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举行的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上,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副司长李钟协宣读了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的决定》,并授予玉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荣誉牌匾。

  玉树州总人口达到41.66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8%。2013年6月,玉树州正式吹响了全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号角,并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把玉树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民族团结精神文化高地”的目标。坚持谋划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远发展,把发展落到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来。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未放缓发展脚步的玉树,一步又一步地倾力描绘民族团结创建的图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41万玉树儿女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聚焦农牧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民生工作优先推动、民生资金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围绕“12345”的总体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把玉树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围绕“两个越来越好”(玉树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着力“三个方面”(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着力创新创建载体),做好“四个结合”(把创建工作与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与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与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结合起来),强化“五项保障措施”(强化法制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强化激励机制、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拓展创建工作的思路空间,努力体现玉树特色、探索玉树路径、形成玉树经验,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向了一个新层次、新高度。

  坚持以大宣传引领大创建、以大参与推动大创建、以大载体丰富大创建、以大创新提升大创建、以大投入保障大创建、以大机制巩固大创建,使创建活动融入玉树发展改革稳定的各个方面,共同构建形成富有特色、富有生机、富有成效的创建工作良好局面。这是玉树州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团结是基础、进步是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在创建工作中,玉树州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抓住新一轮政策释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城乡基础建设,努力补短板、增后劲;以立足加强“住房”“教育”“医疗”三大保障,持续补齐教育卫生“短板”;结合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等活动,着力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科学的理财观念、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持续深化正风肃纪,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能力,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干部群众走得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玉树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了,三江源头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大爱,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的良好社会格局。

责任编辑:巴德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