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并不美丽的季节,玉树让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阳刚之美。
站在玉树城区的当代山观景台俯瞰,蓝天白云之下,结古镇城市风景尽收眼底。群山怀抱之中,扎曲河蜿蜒穿城,两岸一片片藏式建筑色彩斑斓,纵横交错的道路整洁平坦,城中心的格萨尔王广场恢弘大气……
玉树,这座浴火重生,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城市,面对如何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充分发挥玉树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引领、示范、支撑和服务的作用,玉树市给出的答案是建设“高原智慧管理示范城市”。三年来,玉树智慧城市建设正以高速度、快发展的势头迅速崛起,玉树的未来更是在智慧之光的引领下熠熠生辉。
从废墟中崛起,看如今新玉树样貌
2010年4月的那场地震灾难,把原本的旧城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是在废墟上重新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玉树是一座特别年轻的城市。
“震前市区控制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建成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震后市区控制区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建成区规划面积14.26平方公里。灾后重建将城市进行了总体提升,城镇住房、民生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社区配套等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树市城建局副局长久扎西说。
2015年8月玉树市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建立了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公共安全、城市服务、民生环保等方面作出智能响应,积极探索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模式。
平台日处理信息20多起,年处理信息7600多条,案卷建案7400多条,跟踪督办800多条,办结率为85% ,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突、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政府职能与群众诉求、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的高效对接。
智慧城市建设中,玉树市建成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和城市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65%以上,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玉树市全面完成开通市区重要景点及主干道路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市区wifi覆盖区域包括玉树市区主干道路,民主路、红卫路、琼龙路、西杭路和胜利路;玉树市区重要景点,游客集散中心、机场、格萨尔广场、牦牛广场、当代山观景台、文成公主纪念馆、玉树公园、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等。
这项直接关系市民生活便利的无线网络工程,也被称为继水、电、气、路之后城市的第五公共设施,成为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一项体现玉树市发展成果的重要民生工程。
无线网全覆盖项目的落实,也标志着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提高玉树市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发展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打破传统,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一个手机按键就能享受贴心的服务,打开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移动信息门户APP,走进玉树、信息公开、办事指南、便民服务、在线视频、统计报告、反馈平台等内容板块包罗万象。其中“在线视频”板块集合了公安、市场监督、政府办证大厅、小区安防等监控视频,群众可以实时查看;“民生服务”板块涵盖了缴纳水费、电费、办理不动产权证、查看航班等16大便民服务内容,目前电费、不动产权证预约等均可以在APP上办理,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智能化便民利民服务能力。
“大妈,这是专门给残疾人用的一键通手机,以后有困难打这个电话我们就能过来帮助您了。”在玉树市德宁格社区,玉树“智慧城市”网格员尕松拉毛把政府免费配置的手机送到了江扬的手中。 “我眼睛看不见,行动不方便,做什么事情家里人都不放心,有了这个可就放心了。”江扬笑着说。
有困难找网格员,找政府拨打12345,这已经成为了玉树市民的一个新习惯。随着新玉树的建成,大城市里才有的“智慧城市”系统如今已经覆盖了整个玉树市,从硬件建设到软实力提升,玉树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中央厨房”,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是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央厨房”,15名接线员24小时三班倒,一楼的主屏幕上显示的是阳光厨房、学校、各社区,监控已经覆盖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二楼是各委办局座席,其中有街道办、公安局、食药局、市政管理、城管、国网等事关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单位。三楼是决策室,也是紧急会议室。
“管理服务中心通过云计算,将市区的信息进行实时数据处理、信息整合,实时监控,实现‘大数据’集中处理,集中分析,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政府服务工作目标。”玉树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尼玛措毛介绍说。
“互联网+”在三江源头落地生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网格管理,让市民少跑腿
玉树市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结合“平安玉树”建设,共设置视频监控1600多个,形成了有一定覆盖密度的技防监控网络。玉树市电力、市政、民政等涉及城市管理的20多个部门都在服务中心设有委派人员,一旦接到群众和网格员的情况反映,就会第一时间转交到相应部门处理。怎么解决、谁来解决、多长时间解决,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避免了过去各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发生。
玉树市16个社区下分75个网格,每个网格一名网格员。网格员配备社管通,自己所在区域出现任何事情,网格员拨打12345公众服务号到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一楼,通过社管通上传事件图片,一楼接线员受理问题后根据事件的种类,分门别类发送到二楼的相应委办局,委办局派人处理事件后回复一楼接线员,接线员与相应的网格员联系进行回访,查看反映事件是否得到解决。这么一个流程下来,简单的市政、供水、供暖等问题,一天就可以解决,最多五天解决。
“如果不及时处理,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现在我们及时主动发现,主动解决,也调动群众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维护中,大家一起把城市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去建设它爱护它。”接线员卓嘎拉毛知道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
开展公共安全信息大平台建设,涵盖了110接处警、社区管控、单位管理、治安管理等10个子系统;智能应急响应体系初步建成,已经支撑起交通、卫生、防汛、抢险等领域的快速响应。
“城市网格化精细管理系统是把北京市的城市管理经验复制到玉树,使玉树实现了社会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玉树市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服务百姓方面,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政府服务工作目标。”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海涛说。
不忘城市建设初心,永攀江源门户新高度。“智慧玉树”走出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成绩的背后却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劳与汗水,未来的玉树必将成为三江源头一颗璀璨的星。
昂格眼中的40年
昂格,土生土长的玉树人,1974年毕业以后就参加了工作,还跟环保卫士索南达杰是同班同学。其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委组织部工作14年,州人大工作14年,一直到2014年退休,这40年来,昂格是改革开放40年来玉树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灾后重建的时候,玉树市就提出“苦干三年,跨越20年”的口号,但现在在昂格看来,跨越20年肯定是不止的:“现在的新玉树城市规划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干净,我们拥有温暖的新房、便利的交通、完备的社区,好多设施是以前见都没见过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看得见、摸得着的。”
昂格还记得在1978年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玉树全州的生产总值还不到2亿元,昂格说:“然而就在去年,我听到玉树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2亿元。玉树人民的生活真的改变了,出门就有菜市场,超市里的物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冬天家里还有温暖的暖气,再也不用烧牛粪点炉子了,相比较以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如今,大家的物质生活真的丰富了很多。”
在昂格眼里,改革开放40年,玉树与全国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玉树的街道在改变,玉树的生活在改变,然而,最主要的是玉树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改变。
第一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藏民族本来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传统,然而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个观念就更深入人心了,并且还逐步付诸于实际行动。
比如以前农牧民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将垃圾倒进河道边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有了环保的意识,再加上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现在大家都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箱里,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甚至走在街上看到地上的垃圾还会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环境造就人。现在大家生活的环境干净整洁了,家里取暖也不用烧牛粪了,农牧民的环保意识自然而然增强了,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十分温馨舒适。
第二是农牧民送子女上学。在以前,农牧民是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的,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对送子女入学不重视不积极,甚至没有这个观念。在一般牧区,孩子长到8岁左右就可以当作家中的一个劳力,可以帮助家里放牛放羊,还能做家务活。
一开始,孩子上学,还得一家一户去动员。现在就不同了,农牧民慢慢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到不同的讯息,他们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知识是重要的,要想生活越来越好,就必须接受教育。
于是,他们开始自觉主动地送孩子去上学,偏远牧区的农牧民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把家中的牲畜全部卖掉,不惜花费大代价,拿出所有钱到结古租房子,就为了离学校近一点,孩子上学可以方便点。
昂格说:“这一点确实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牧区的人们来说,思想上能够有这种巨大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但这对于玉树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
昂格说:“现在,我们的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包括离退休老干部对玉树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特别是现在的政策非常优厚,我们玉树以后发展的会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正在绽放的“卓玛雅”
12月3日,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双拥小区永周卓玛的家中,一进门,就让人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房屋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式装修风格独特而神秘,酥油花、藏族铜锅等装饰物摆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喝着奶茶聊着天。
走到阳台,桌子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藏式风格的女式包,缝纫机旁边还零零散散堆放着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布料和一些手工饰品,熨斗、剪刀、软尺等工具一应俱全。
“平时我就是在这里制作包的。”永周卓玛说。
永周卓玛一家是地震以后被政府安排搬迁过来的,当时,她正处于下岗失业阶段,好在自己有些兴趣爱好,便开始每天做些手工,藏族传统的服饰、饰品、女包她都会做,平时还会琢磨创新,将一些流行的元素加入进去。
起初卓玛就是自己随便做做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没有名字和牌子,更没有自己的公司企业,后来她想,为什么不创办一个藏族人自己的品牌呢?于是一鼓作气,带领着一同下岗的八个姐妹,创办了“卓玛雅”品牌。
“以前我的生活十分平淡,每天重复上班,现在我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也愉快,想着背后有好政策对小型企业撑腰,对我们有扶持、有补贴,干什么都有劲儿了。”卓玛面带笑容自信地说。
注册“卓玛雅”品牌到现在的三年时间里,员工也从最初的九人发展到二十多人,除了制作手工包,在玉树的店铺里,卓玛还经营着印度进口食品和代理无烟酥油灯,公司每年的纯利润从前几年的两三万元逐渐发展到十几万元。
据了解,卓玛的公司带动了身边很多下岗失业的妇女、单亲妈妈以及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群,她说:“在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还能增加别人的家庭收入,我很开心。”
卓玛介绍,现在公司每年能做上千个手工包,小的基本两天就能做一个,大一点的做三天,平均一个包售价三百元左右。“我想着薄利多销嘛,先慢慢把品牌打出去,等知道我们牌子的人多了,再制作更精致的包。”
在制作的时候,由于公司所有人都在卓玛家中做包,导致店铺无人照顾只能关门,卓玛想到可以利用微信进行出售,她在朋友圈里发布好样式,喜欢的人可以找她下单并付款,包做好后再邮寄出去,既方便还能让品牌宣传出去,现在,“卓玛雅”包的微信销售比例占很大一部分。
通过微信,“卓玛雅”包已经销往了北京、成都、西藏、甘孜等各大城市,藏区更是几乎都有“卓玛雅”的足迹。
“现在全玉树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品牌,下一步,我想把公司的规模再扩大一点,雇上三四十个人,租个大一点的厂房,将‘卓玛雅’的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带动更多的玉树人走向产业发展致富的道路。”卓玛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卓玛雅”的成长仅仅是玉树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玉树的牧民住上了楼房,就连穿着也渐渐从以前以保暖为主转变到以时尚好看为主,爱美是藏族人民的天性,在他们的心目中,美不仅是精神的需要,也是物质的象征,这就说明,现在的玉树人民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物质,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