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脱贫 • 正文

【震后十年】脱贫攻坚篇丨当代山下:移民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时间: 来源:三江源报 作者:消息 浏览:

  在玉树市郊以东一公里处,在人们熙来攘往安居乐业的不经意间,如雨后春笋般,悄然林立起了一栋栋造型整齐划一、装饰简洁大方的安居楼。这是玉树市日吸格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巴曲河边、当代山下,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据玉树市扶贫局副局长文青介绍,此安置点属“玉树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于2017年立项,项目总投资21920.16万元,建设安居楼两期共12栋,每栋6层6个单元,户均80平米,用于安置玉树市辖的8个乡镇、47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户。

  项目于2018年10月完工,年底即实现600户2360人的入住计划。

  走进小区,水、电、路、暖、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幼儿园、警务室、医务室、生活超市、物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内还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广场两处,绿化带若干。

  正值三月,小区内已经做好了“植绿”的准备。可以想见,假以时日,待桃红柳绿时,小区将更加靓丽。

  在物业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遍了小区的角角落落。美观现代的幼儿园,物美价廉的生活超市,规范运行的物业大厅,从小区整体营造的便捷、现代、明快的氛围中,我已经感知到了居民们处于高位的幸福指数。

  文青参与了项目的构思、研讨和落地的全过程。自然是了如指掌。在他清晰的思路和流利的表达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扶贫人的艰辛不易和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

  易地搬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五个一批”中的头号工程,也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据此,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对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及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

  文青说,对于集中安置的这600户易地搬迁户来说,实施易地搬迁的脱贫政策势在必行。他们生活在山大沟深的高寒农牧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灾害频发、信息闭塞,大多数人仍从事传统粗犷的生产模式,产业机构单一,收入低且不稳定,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不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形成“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贫困落后的状况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贫困的帽子仍然摘不掉,属扶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对此,玉树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分类实施”的原则,实施易地搬迁策略。

  此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公平公正、精准施策,把真正需要安置的困难群众筛选出来,在项目实施的前期阶段,就建立了“省级统管、州级协调、市负总责,乡抓落实,搬迁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市扶贫局及各乡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到搬迁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相关政策、摸清群众意愿,将搬迁人员锁定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内,再经群众申请、公示等环节后加以实施。

  文青说,在这个项目上,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保证工程质量,市委书记和市长隔三差五前往工地,主管扶贫的副市长、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全程参与,每隔三天召开一次碰头会,两家监理公司交叉监督,工程采用框架式结构、筏板式地基,工程质量自是过硬。

  我们先是来到了白玛求吉的家。屋门一开,一股暖流扑面而来。见有生人来,几个光屁股小孩叽叽喳喳笑着闹着慌忙躲进了卧室,那样得无忧无虑又惬意自在。

  客厅的正上方悬挂着伟人画像,这户人家用这样无言的方式默默表达着对新时代、好日子的感恩之情。

  白玛求吉用藏语跟我说了一些话,经翻译得知:家里铺设的是地暖,由物业统一供暖,孩子们根本不用像过去那样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厨房的洗菜池、卫生间的热水器都是国家配好的,墙体也是粉刷好了的,他们只花了几百块钱铺了地板革,卖了几头牛羊买了简单的家具就住进了这样温暖舒适的房子,这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生活。

  聊天中得知,白玛求吉在小区物业谋得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其丈夫也忙着学做生意,时不时地也能赚来些生活费,目前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最让白玛求吉高兴的是,出了她家门就是幼儿园,待今年春季开园,她的三个孩子可以全部入园。

  说到这里,文青补充说,这所幼儿园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6个班级180名适龄幼儿。师资方面,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配备保教、保育员21名。目前,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从帐篷到楼房,从大山到城市,这是一种生活质量上质的飞跃,这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

  第二个来到的,是从玉树市哈秀乡搬过来的索忠的家。一进门,我被这家的装修、摆设和整洁程度给震住了。客厅铺了地毯,古朴低调不乏奢华的藏式家具被索忠擦拭得锃亮,造型优美的加湿器氤氲着雾气,这个小家庭的温馨舒适程度与干部的家庭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我连忙问,这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吗?文青副局长肯定地答:是!

  不善言辞的索忠和丈夫能歌善舞。搬到市区后,他们得天独厚的这份才艺有了用武之地。一到结婚旺季,他们赶场子似地奔走于各种婚礼场合,出场一次就能挣得500元,一年下来,小两口闭着眼睛也能挣个七八万,家庭条件自然殷实富足。

  我问起索忠过去的生活,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他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在乡下没有房子住,一直借住或租住在别人家里,生活十分困难。说到这里,索忠突然掩面而泣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在她的泪水里,我能感知到索忠对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对所拥有的新生活的知足与珍惜,以及对党委、政府的无尽感激。这是幸福的泪,这是感恩的泪,这也是坚强勇敢、自立自强的泪。

  随后走访的几户人家,要么在宾馆就业、要么在市区务工,要么就地就近在物业工作,总之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据文青介绍,市委、市政府不仅在“搬得出”上下了“绣花”功夫,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引导搬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见效快的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鼓励搬迁贫困户将草场承包经营权和耕地进行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逐步走向现代生产经营模式。“资产收益”的经营模式,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利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资金,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将到户产业资金入股到中小生产企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群众定量收取红利,使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以“金融扶贫”的方式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为搬迁群众及贫困大学生提供小额信贷资金,用于发展民族手工业、服务业、餐饮业等产业。同时,为发展搬迁村集体经济、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集体经济增收的步伐,以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为主,辅以信贷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投资发展规模化设施农牧业、光伏扶贫产业、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等,通过利益约束机制,投资形成的利润以折股量化分红给搬迁贫困户,增加搬迁贫困户财产性收入。

  再次,扶贫部门按照“雨露计划”,以开办夜校、旅游服务、企业实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服装加工、生态管护、护工等技能培训,以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能力。积极鼓励吸纳搬迁群众从事城乡环卫、道路养护、生态管护、森林草原防火、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安保等公益岗位,力争每户至少1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同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引导易地搬迁户积极参与当地优势产业的开发运营,提高异地搬迁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变政府政策性输血为搬迁户自主造血,让搬迁户走上长期稳定的致富之路,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文青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搬迁群众的积极响应下,目前已有340人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其余260人为生态管护员,所以“稳得住、能致富”已然成为现实。

  离开“移民小区”时,我看到了居民甜美的笑脸,我听到了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我望见一轮红日高悬山顶,照耀着世间万物,照耀着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金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4 玉树巿新闻网(玉树融媒)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