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停下了曼舞,天空放晴。今天一早,玉树市小苏莽乡本江村第一书记桑丁带着村支部书记欧要求培,驱车到距离州府玉树市20余公里外的甘达村考察电磨糌粑坊。
桑丁驱车前往甘达村考察电磨糌粑坊。
最近,第一书记桑丁给本江村购买了替代手工石磨青稞的电磨。但是,其中有些工艺需要自己配套,如炒青稞的机器如何安装,他们心里没谱。又值年关,让本江村父老过年前吃上家门口电磨磨的糌粑是他心里的一桩大事。
在甘达村,他们直奔电磨糌粑坊,说明来意。主人热情地掏出钥匙开门殷勤介绍。他们先后考察了青稞来源、糌粑成品、电磨机械和青稞传输系统。这些都不是重点,他们是想看看炒青稞的机器及工艺。
了解土洋结合的炒青稞系统设施。
来到炒青稞的机器前,他们愣住了:这不是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一问价格,十几万,也很离谱。无奈只好告别,去别的地方再看看。
他们先后去了几个地方,都是大同小异,与本江村的设备和条件差距很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就在他们心灰意冷的时候,新建路沿街的一家糌粑坊,使他们眼睛一亮,心里顿时有数了。
这是安冲乡的一户牧民开的糌粑坊。除了电磨之外,其他的传送青稞的传送带、炒青稞的设备,都是这家男主人江江自己做的,人们都叫他“科学家”。他老婆夸赞说,如果有条件,我家老公造汽车、飞机也是一把好手!话有点夸张,但是着实让人们大开眼界,高手真的在民间。
土洋结合、巧夺天工的炒青稞设备。
先说青稞传输带,它像一个水渠,从上而下,底子是细小的钢丝网,用来过滤青稞出锅时带的沙粒石渣,聪明的制造者在底子下面安装了一个振动马达,一下子解决了青稞的卫生问题。炒炉也是变废为宝,利用一个较大的油桶,并合理地安装搅拌、通风、加热设施。简直就是一个半自动化的土洋结合的设备。青稞炒熟后如何进电磨机口,制造者也是匠心独运,用雪花白铁皮精心做了长约三米的横槽,然后将几个电磨接在下方,在每个电磨口留出小孔,青稞由此沿斜坡粒粒不断涌入。
桑丁见了分外高兴,他大概算了一下手里的钱,办这些事绰绰有余!他说:“几十万元的机器我们买不起,但是这种土洋结合的设备我们也有能力自己做。”说完他和村支部书记欧要求培以及村民开起诸葛亮会,他们决心在过年前一定要让群众吃上家门口生产的青稞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