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民族地区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巩固放大灾后重建成果为基础,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总目标,完善三项机制,巩固三项基础,推进八项主题,努力打造藏区智慧城市、藏区和谐城市两个中心样板,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完善三项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将民创工作与领导分工有机结合,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部门推动、乡镇实施、村社融入参与”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
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市政府划拨专门经费,每年拿出各单位公用经费的10%作为标准,核定创建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2016年划拨306.98万元作为创建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健全督促检查机制。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动态管理、注重平时”的原则,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评价考核办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创建表彰管理办法》等办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列入大督查督办的监督检查内容,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巩固三项基础工作
一是巩固思想基础。结合“平安寺院”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结合“萨加”传统法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离不开”和民族团结意识,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以“建设新玉树、展现新风貌、树立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六项”主题教育和“讲文明、树新风,讲团结、促和谐”的“十二项”主题活动,充分调动了全市各方力量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学党章党规、做合格党员”为主题,开展了“把党章印在心中、把党纪刻在手上”“增强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党员“双承诺”等5项主题活动,有效凝聚了求发展、思和谐的“精气神”。结合思想教育工作,开办了“玉树大讲堂”之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堂,“爱我玉树”创建工作专题栏目,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大宣传”格局,充分展示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两个共同”已成为全市各民族人民的共识。
二是巩固基层组织基础。打造“两基两区两中心”党建示范带,围绕全市214国道和308、309省道,积极打造了“禅古感恩党性教育基地”和“隆宝镇红色、生态教育基地”,“仲达乡农业示范区”和“下拉秀镇牧业示范区”,推动建设了“八吉村生态旅游示范中心”和“扎西大同村集体经济示范中心”。打造精品社区,推进“136西同工作法”、“148西杭工作模式”等社区管理服务有益经验,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社区工作经验。搭建“书记直通车”平台,建立起书记与乡村书记的直通直联,提升了联系服务基层的能力;
三是巩固民生基础。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11.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6.7%。重视民生保障,年内共发放低保资金4791.99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救助资金107万元,救灾粮15万公斤;重视教育发展,全年教育总投入2.76亿元。新建幼儿园5所,改扩建幼儿园4所,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19所,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重视医疗卫生,年内安排专项资金200余万元,专门用于购置各类医疗设备、开办专家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与城乡居民健康普查工作走在了全州前列;重视精准扶贫,精心编制精准扶贫脱贫“十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确定了社会扶贫“联村、包户、盯人”帮扶对象,为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进“八进”主题活动
全市共创建8家示范单位,挂牌90家达标单位,其中机关单位20个、乡镇5个、社区4个、行政村20个、企业4家、学校20所、寺院17个。
一是进家庭突出文明。以“五星进家门、家和万事兴”为主题,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开展“巾帼家园美化行动”,在玉树市承办了全省美化家园观摩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四个一主题活动,组织群众为驻地军警、建设施工企业开展“捧一碗奶茶、送一桶酸奶、献一条哈达、唱一曲赞歌”的真情回馈活动,把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转化为建设家园、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社会情感明显得到增进。
二是进社区突出务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六心服务”活动,宣传政策安民心,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文体活动聚民心,设立专门的社区活动广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转变作风亲民心,加强基层党组织“三基”建设,推进社区作风建设工作;廉政建设亮民心,强化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清正廉洁的社区氛围;解难帮困暖民心,建立党员一帮一机制,加大对社区居民的服务力度;为民办事顺民心,以解决矛盾纠纷、生活困难等问题为主线,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通过以理性的方法,依靠群众、贴近群众、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使群众确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铭记党的恩情,社会和谐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是进乡村突出实干。深入开展“团结和谐乡村”四共建主题活动,共建“平安乡村”,村党支部与乡派出所签订《共建平安村协议书》,组建乡派出所与村治安联防共建护村巡逻队,共同维持乡村治安秩序,农牧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共建“先进寺院”,村党支部与当地寺院民管会签订《共建先进寺协议书》,深入开展村寺并联治理,僧众爱国爱教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共建“生态环保乡村”,村党支部与乡政府签订《共建生态环保村协议书》,定期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设立草原管护员、护林员,实行全年动态监管草场和林区,并在《乡规民约》《个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承诺书》中明确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共建“三美乡村”,村党支部与各社签订了《共建“三美村”协议书》,围绕打造“心灵美、山水美、牛羊美”,从乡规民约、民俗民风、宗教信养、环保理念等方面着手,加大宣传引导,让广大牧民群众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的参与和支持,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四是进机关突出服务。以提高素质、优化服务为重点,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大力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建立精准扶贫“联村、包户、盯人”和“双帮”工作机制,全市机关单位1402名干部与2114户建立了帮扶对子,实现了结对帮扶工作全覆盖。建立健全“垂直便民服务体系”,在市直机关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8所,乡镇便民服务站19出,窗口单位为民服务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五是进学校突出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大团结四进”主题活动。进课堂,专门安排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进课间操,创新推行了民族团结进步操;进食堂,尊重少数民族,设立了师生食堂和清真食堂;进课余,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学习同步、语言同学、课间同乐、住宿同舍、竞技同场、歌舞同台、节日同庆、民俗同尊、困难同渡、制度同守、和谐同创的良好氛围,师生民族团结意识显著增强。
六是进企业突出效益。开展“经济发展促团结”主题活动,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放大企业社会效益相结合,鼓励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督导企业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模范员工创建活动,组织员工学习民族政策、地域文化知识和文明礼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企业增进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强化。
七是进寺院突出和谐。深入开展“共建平安寺院,共创团结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村寺并联治理”工作,落实寺院管理责任制,实行寺院管理工作与基层党建、经济、社会事业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深化法制宣传教育,采取召开宣讲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教育,严格落实宗教领域的管控措施,实行了对重点寺院坚持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联寺院、活佛、堪布工作制度,促进干部驻寺工作常态化开展。推行“以寺管寺、以寺治寺、以僧管僧、以群众监督寺院”的管理模式和责任措施,宗教领域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八是进军营突出联建。深入开展“军民团结六联建”主题活动,做到思想教育网络联建、和谐稳定寺院联建、基础政权组织联建、支援帮扶平台联建、应急处突力量联建和双拥工作体系联建。组织开展了民兵整组、新兵征集、民兵军事训练等工作。落实上级加强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配齐乡镇、街道专武干部。年内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军民关系亲如一家,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氛围更加浓厚。
——树立一个目标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在全市已创建8家示范单位,挂牌90家达标单位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每年年底对全市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考核。对先进示范点分期分批两年开展一次观摩活动,深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创新理念,弥补不足。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服务管理水平更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人民民主得到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辐射全州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两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总体上与全省同步推进小康社会,在全州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打造两个样板城市
紧扣市情实际,把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有机结合,重点把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在全州乃至全省有可能走在前列的工作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强化便民服务工程,打造藏区智慧化管理城市。投资4000万元,启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搭建起了集“人、地、物、情、事、组织”管理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型信息平台,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开通12345公众服务号,共受理网格员上报事件1262起,实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做到了服务水平跨越提升,服务群众快捷高效;
强化社会治理工程,打造藏区和谐稳定城市。探索总结以“依靠群众、依法治村、村寺并治”为载体,以“发动和依靠群众,解决基层矛盾”为抓手的“结拉工作经验”。2016年,按照“高位打造示范村(寺),巩固提升一般村(寺),整顿转化问题村(寺)”的三大治理模式,将“结拉经验”作为全市深入推进村寺并联治理工作的突破口,组织承办全省村寺并联治理工作现场观摩会,确定村寺并联治理示范典型寺院2 座、2个村,巩固提升3座寺院、5个村,为全面营造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的农村牧区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