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树市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玉树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政治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探索高原生态产品的转化模式和机制,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一是全方位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确保“两山”转化更有底蕴
玉树市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生态旅游发展支撑生态建设。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生态旅游更有“外形”。玉树市聚焦打造“国内生态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布局,实施旅游“六要素”提质工程。按照《创城测评体系》对辖区内景点、景区进行整治,进一步提升景区设施,确保景区设施完善、正常使用、环境整洁。紧盯文化旅游产业,高标准、高起点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唐蕃古道街区和康巴风情街区。升级打造旅游产品一条街、“玉树新天地”中央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总投资 1.69 亿元的玉树市嘉哪嘛呢风情小镇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力度,让生态旅游更有“内核”。以“唐蕃重镇·魅力结古”为核心口号,联合北京密云开展非遗推介会,选送非遗演出节目12个,选派6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示玉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展出非遗产品800余件,累计参观人数近3万人。充分发挥微信、微视频、抖音等新媒体传播作用,制作和录播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对玉树非遗进行宣传报道,打响玉树非遗知名度。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编制申报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成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玉树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全市年累计接待游客76.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20%。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确保“两山”转化更有底色
玉树市牢固践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多途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效益不断释放。注重品牌培育。全市明确“高端、有机、品牌”的生态农牧业发展定位,以牦牛、藏羊、青稞、蔬菜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玉树特点的地域品牌、特色品牌、绿色品牌和有机品牌,大力推进全域有机认证,培育有机品牌 3个,2家企业10类产品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玉树牦牛”“玉树芫根”“玉树蕨麻”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玉树牦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被列为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全市培育农牧业品牌22个,为特色农牧产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益奠定了基础,打响了玉树市的绿色品牌。有效整合资源。全市已获得草场有机认证 350 万亩、已申报待认证的1500 万亩,为有机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高原现代科技生态园、巴塘牦牛奶酪生产基地全面建成并投用。截至2022年末,全市累计注册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80个,实现街道村社合作社全覆盖,采取“基地+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牧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 基地务工、草场流转等方式,实现农牧民致富。建成健全玉树市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天上玉树”等4个电商平台运营平稳,全力助推玉树市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是着力培育实践模式典范,确保“两山”转化更有底子
玉树市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总结“两山” 转化路径,为涉藏地区“两山”转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一是“乡企合作”让“两山转化”更加专业。玉树市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既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又借助外力,引进企业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营,让村集体经济管理更加规范专业。比如:安冲乡结拉村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宗教等文化资源优势,投资1000万余元建设益曲卡山庄,引进国叠喀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古村落山居民宿、生态种植业、传统手工艺制作销售为一体的“村企共建项目”。2022年。山庄年利润为38万元,村集体分红24万元。实现村民稳定就业19人,月均工资3200元。上拉秀乡布罗村为实现草原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产业互补循环发展,结合实际,投入2350万元建设玉树市雍泽囊肥料加工基地,引进尖扎县坎布拉沃宝生物有机肥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代理运营,并与其签订3年合同,约定每年提供最少150万元的收益分红。并每年优先从本村村民手中购买牛羊粪原材料,切实提高村民收益。二是“草原保护+合作社+牧户”,让两山转化”更具活力。玉树市将生态保护与畜牧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建设,全力构建产业链条,以“草原保护+合作社+牧户”模式,带动草原牧民共同致富,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路子。比如:玉树市巴塘乡通过村民入股、争取项目扶持等方式,整合人力、草山、牲畜等资源,形成“合作社+牧户”发展模式。合作社主要采取统一集中养殖牲畜+入社社员自主分散养殖牲畜,社员向合作社提供畜产品+按季度向社员发放纯利润分红的经营模式。同时,积极与密云县沟通协作,通过对口支援平台,与北京“首农集团”在农畜产品市场营销、研发加工等方面达成互赢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巴塘乡存栏各类牲畜72935头(匹),年人均纯收入增长6917元。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村集体经济,既有效破解草畜矛盾,实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确保“两山”转化更有底气
建立健全(河湖)林草长制。为切实履行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按照“范围明确、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三级(河湖)林草长制体系,全面完成市域内所有河湖、林草全覆盖。充分发挥各级(河湖)林草长及生态管护员作用,确保一草一木、一河一湖都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探索三江源生态司法保护机制,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三江源生态法庭在玉树市人民法院挂牌成立。截止目前,共受理了环境资源领域刑事附带民事犯罪案件23件,共处罚金52.5万元,公益损害赔偿46.5万元。同时,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检察室,旨在集中受理审查,全面负责对该类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立案监督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侦查提前介入3件5人、审查逮捕案件7件19人、审查起诉案件14件27人。对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治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严格落实生态补偿制度。为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玉树市实施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搬迁等系列工程。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及季节性封育禁牧。制定《玉树市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玉树市生态综合补偿实施方案》,全市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等多个生态领域先后纳入补偿范围,2022年补偿资金3.19亿元,为5978名生态管护员发放管护报酬1.24亿元,生态保护价值不断彰显,草原超载过牧状况得到控制,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